污水处理构筑物中卵形消化池,通常采用()施工。

题目

污水处理构筑物中卵形消化池,通常采用()施工。

  • A、无粘结预应力筋、曲面异型大模板
  • B、有粘结预应力筋、曲面异型大模板
  • C、无粘结预应力筋、曲面异型小模板
  • D、有粘结预应力筋、普通组合大模板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城市污水一级处理工艺中采用的构筑物是( )。
A.污泥消化池 B.沉砂池
C. 二次沉淀池 D.污泥浓缩池


答案:B
解析:
。本题的答案依据是《市政公用工程管理与实务》P96倒数第21行?倒 数第17行。

第2题:

(2011 年真题)曲面异面的构筑物( )。

A.矩形水池
B.圆柱形消化池
C.卵形消化池
D.圆形蓄水池

答案:C
解析:
污水处理构筑物中卵形消化池,通常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筋、曲面异形大模板施工,属全现浇混泥土施工。

第3题:

曲面异面的构筑物()

A.矩形水池

B.圆柱形消化池

C.卵形消化池

D圆形蓄水池

 


答案 :C

第4题:

(2011 年真题)曲面异面的构筑物( )。

A.矩形水池
B.圆柱形消化池
C.卵形消化池D 圆形蓄水池

答案:C
解析:
污水处理构筑物中卵形消化池,通常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筋、曲面异形大模板施工,属全现浇混泥土施工。

第5题:

污水处理构筑物中,通常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筋,曲面异型大模板施工的构筑物是 ( )
A.矩形水池 B.圆柱形消化池 C.圆形蓄水池 D.卵形消化池


答案:D
解析:
污水处理构筑物中卵形消化池,通常采 用无粘结预应力筋、曲面异型大模板施工。消化 池钢筋混凝土主体外表面,需要做保温和外饰面 的保护,但必须在主体结构施工质量验收合格后施 工;保温层、饰面层和骨架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

第6题:

下列污水处理构筑物中,需要同时满水试验和气密性试验的是( )

A.浓缩池
B.调节池
C.消化池
D.曝气池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的有关规定。消化池满水试验合格后,还应进行气密性试验。教材P468。

第7题:

下列关于全现浇水池施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全现浇水池施工时分段分层施工,其浇筑层的高度取决于结构特点和钢筋的疏密
B.采用附着式振捣器进行振捣时,混凝土分层振捣最大厚度小于等于200mm
C.满堂支模法施工和滑升模板法相比起前者模板和支架用量大
D.现浇混凝土的配合比、强度、抗渗、抗冻性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E.污水处理构筑物中的卵形消化池需要做保温和外饰面保护

答案:A,C,D,E
解析:
全现浇混凝土施工
(1)水处理(调蓄)构筑物的钢筋混凝土池体大多采用现浇混凝土施工。浇筑混凝土时应依据结构形式分段、分层连续进行,浇筑层高度应根据结构特点、钢筋疏密决定,一般为:
采用振动棒进行振捣时,混凝土分层振捣最大厚度≤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 倍,且最大不超过500mm。
采用平板振动器进行振捣时,混凝土分层振捣最大厚度≤200mm。
采用附着振动器进行振捣时,混凝土分层振捣最大厚度,要根据附着振动器的设置方式,通过试验确定。
现浇混凝土的配合比、强度和抗渗、抗冻性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构筑物不得有露筋、蜂窝、麻面、孔洞、夹渣、疏松、裂缝等质量缺陷,且整个构筑物混凝土应做到颜色一致、棱角分明、规则,体现外光内实的结构特点。
(2)水处理构筑物中圆柱形混凝土池体结构,当池壁高度大(12~18m)时宜采用整体现浇施工,支模方法有:满堂支模法及滑升模板法。前者模板与支架用量大,后者宜在池壁高度不小于15m 时采用。
(3)污水处理构筑物中卵形消化池,通常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筋、曲面异型大模板施工。消化池钢筋混凝土主体外表面,需要做保温和外饰面保护;保温层、饰面层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

第8题:

城市污水一级处理工艺中采用的构筑物是 ()
A.污池消化池 B.沉砂池
C.二次沉淀池 D.污泥浓缩池


答案:B
解析:
一级处理:在污水处理设施口处,必须设置格栅,沉砂池一般设在格栅后面,也可以设在初沉池前,目的是去除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

第9题:

属于污水处理的构筑物有(  )。

A.消化池
B.沼气储罐
C.闸槽
D.沉砂池
E.管廊桥架

答案:A,B,D
解析:
本题考核的是污水处理构筑物的种类。污水处理构筑物包括进水闸井、进水泵房、格筛间、沉砂池、初沉淀池、二次沉淀池、曝气池、氧化沟、生物塘、消化池、沼气储罐等。

第10题:

给水排水厂站中,通常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筋、曲面异型大模板的构筑物是( )。
A、矩形水池
B、圆形蓄水池
C、圆柱形消化池
D、卵形消化池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厂站构筑物与施工方法。污水处理构筑物中卵形消化池,通常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筋、曲面异型大模板施工。参见教材P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