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刘少奇同志《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主要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题目

试论刘少奇同志《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主要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首次直接提出党报是“党的耳目喉舌”的观点,来自下列哪篇新闻学文献?()

A.《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B.《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C.《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D.《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B

第2题:

试论法治原则及其对法治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案:
解析:
【详解】
法治原则是法治建设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具体原则。从法治建设的实践来看,我国的法治原则有四条:
(1)通过法律对权力的控制原则。法治意味着控权制度的存在和权力制衡原则的被遵守。法治,在制度上始于法律对最高国家权力的限制。在所有的国家权力中,行政权拥有最大的随意性,所以,严格的法治,首先应建立对行政权的严格控制制度。法治的立足点在于控权。控权的有效办法是权力分立和以权制权。在法治国家中,对权力的控制有三种方式,即道德制约、一种权力对另一种权力的制约、权利对权力的制约,都最终表现为法律对权力的控制。因此,在我国的法治建设中,进一步完善对各种权力及其运行的规范,特别是行政程序法的制定,有利于对行政权的控制。同时通过有关监督机制监督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可畅通监督渠道,保障各类监督主体依法对权力实施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最终实现法治政府、民主政府的目标。
(2)权力与责任相统一原则。在国家具有了经济职能之后,权力责任的内容也相应增加了。现代的权力责任,不仅包括由滥权所产生的责任及怠权所产生的责任,还包括满足公民权利请求的责任和由管理而带来的保证责任。因此,在法治建设中,只要设定权力,就应设有相应的责任。国家责任的主体应是全方位的。因此,在我国,不管是哪种权力主体,只要启动了权力,就应预设责任于其运动之后,以使权责一致,避免逃避责任,以保护各方利益的实现。
(3)权利保障原则与社会自由原则。权利保障原则包括权利的宣告、权利侵害的预防、侵害发生时的救济和公民个人获得权利遇到障碍时的国家帮助四种机制。社会自由原则是保障权利实现的条件。自由要求国家把对自由的限制减到最低限度。这个原则表明:①自由除了受法律的限制之外,不再受任何限制;②自由不仅存在于法律之中,还存在于法律之外,法不禁止即自由;③法律意义上的自由,指的是受法律保障的自由,而不是超越法律范围的自由。因此,在我国的法治建设中,对权力主体来说,行使权力必须有法律的授权,对权利主体来说,法不禁止 即自由。
(4)公民义务的法律化和相对化原则。法治条件下的个人义务包括为实现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而需承担的基本义务、与自己权利相伴而来的对应性义务和自愿承担的义务。义务的设定离不开权利的实现。法治意味着公民的义务根据法律来定,且公民承担任何一类义务都有法律的定量。因此,在我国的法治建设中,必须遵循法律不得溯及既往的原则,并且法律要明确地设定义务,不得出现法的类推适用。

第3题:

简述桑代克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育的指导意义。


正确答案:

第4题:

《对华北记者团谈话》


正确答案: 1948年9、10月间,中央在其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办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10月2日,刘少奇亲自去学习班作长篇讲话,即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谈话》。刘少奇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一是深刻阐明了新闻工作的作用和任务;二是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需具备的四个条件。

第5题:

《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正确答案: 1948年9—10月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举办学习班。10月2日,刘少奇亲自去学习班作长篇讲话。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第6题:

试论公平竞赛办法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参考答案:

公平竞赛办法的主要内容是两个基本概念、一项审核程序、三大职能分设结构、五条基本原则。(1)两个基本概念是指效益标准和效益指标。效益标准实质上就是把现行工作中的考核办法及其内容加以规范化的处理,使之趋于严谨。比如:在进行政府采购时,它就是所要采购的种种物品,类似地,在进行工程招标时,它就是招标的内容,等等。在已然确定的效益标准上定出数量界限,称为效益指标。比如政府采购,提出要“一辆汽车+两部空调”这是效益标准,而关于汽车、空调的综合报价“50万元”,则是效益指标。效益标准定性,效益指标定量,两者合在一起定性定量
(2)一项审核程序:信任推定法。是指用来对所提效益指标加以取舍的一种推断原则。其内容的核心在于:凡不能对所提效益指标加以否定的,就予以肯定或信任。信任推定用于针对企业提出的效益指标所做出的竞标,挤干竞标中的“水分”,做到既不承认一个“牛皮”指标,也不埋没一个有创造性的指标,对效益指标加以评定,进行客观审核的一项工作程序。
(3)三大职能分设结构:一是调节职能,提出效益标准。二是执行职能,根据效益标准确定效益指标。三是监督职能,对前两者所提出的效益标准和效益指标进行监督。三者互不兼职,既能目标一致地协调工作,又能互相分立制约。
(4)五项基本原则,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原则;二是费资料的按劳分配原则;三是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原则;四是劳动任职的能者优先原则;五是组织规模的分级调控原则。
(5)特点:第一,公平竞赛办法符合公理化的要求,是一个完备的整体,每一项内容不仅有明确的涵义,且多一条不必要,少一条不完备,相互之间无矛盾。第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包括在前提上具有“三不依赖”的长处,一不依赖参与者的大公无私,二不依赖合理的价格体系,三不依赖外部给定的数据资料。第三:逻辑简单而且便于复制,只要一个企业在试行中见效,可能很快被模仿和推广。


第7题:

“刘少奇同志故居”的门匾是1987年等小平同志题写的。


正确答案:错误

第8题:

1.简述桑代克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育的指导意义。


正确答案:


第9题:

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发表了《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这是继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之后的又一篇重要新闻历史文献。当时,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即将到来。为了迎接全国解放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村召集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在中央领导同志的亲自指导下进行新闻业务工作的学习和探讨。刘少奇同志在这次学习集会上发表了重要谈话,后来整理成《对华北记者的谈话》一文。刘少奇在《谈话》中主要谈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阐明了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他指出,新闻事业是党联系群众的“千百条线索中很重要的一条”。党依靠新闻工作“指导群众,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也依靠新闻工作,“把他们的呼声、要求、困难、经验以至我们工作中的错误反映上来”。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宣传党的政策,还要在群众的实践中去考察党的政策是不是正确,有没有缺点”,“如果你们发现党的政策错了,允许你们提出这个问题,你们有这个权利”。论述了新闻工作者的基本条件和修养。他说,党的新闻记者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一)要有正确的态度,即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必须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要独立思考,对问题在分析之后加以正确的判断;
(三)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特别要学习唯物史观、认识论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四)要熟悉党的路线的政策,还要懂得两条路线的斗争,坚定地执行党的正确路线,既批左,又批右。
刘少奇这篇谈话和毛泽东那篇谈话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刘少奇强调了新闻工作者有权帮助党纠正错误。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党的领导人错了,报纸也跟着犯错误。中共报刊史上这样的教训是很多的。

第10题:

试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及其对立法的指导意义。


正确答案: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包括;
(1)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资源基础为条件。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的政策要求决策者必须在制订政策时确保经济发展绝对建立在生态安全的基础上,确保这些生态基础受到保护和发展,使它可以支持经济的长期增长。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思想所固有的特征,它所解决的是所有环境问题的根源。
(2)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欲望,然而在一一个充满贫困或不平待的世界里,将更容易发生生态和其他方面的危机。
因此,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要求便是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同时,它对社会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综合上所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其根本目标仍然是提高人类的福利。全人类为了人类的不断繁衍需要共同作出努力。但是,现实中存在的矛盾是每个人并不认为他人会按照社会期望的方式作出行为,从而使社会所有的人都在追求狭隘的自身利益。这时,就需要通过法律,教育,税收,补助和其他方法来纠正和弥补人类个体的各行其是的做法,国家的法律就应当对此发挥作用。因此,在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时应当注意,确立明确的目标,严格地执行法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控制有害于环境的各种行为。而通过法律规定公众参与政府重大决策的程序,则可以在决策的过程中明确表达公众的意见,以有效地实现人类共同的愿望和利益。总之,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在几千年的探索实践中找到的一条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繁荣稳定的发展道路,它是对现代生态学,环境经济学以及环境伦理学思想观念的归纳总结及现实化。可持续发要求的实质是对国家和国际现行法律体制在新的发展目标指导下实现全面的变革。它不仅应当成为现代各国完善国家立法体系的长远瞟,而且理应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应当具体体现的一项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