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佛教造像最著名的有()、()、()、()。它们都是中国的雕塑

题目

我国佛教造像最著名的有()、()、()、()。它们都是中国的雕塑作品。(安学画室备注:大足石刻也是佛教造像,但不是石窟,请领会题目及空数)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孔望山摩崖造像是一组( )摩崖佛教艺术造像,为我国最早的石窟寺艺术雕刻。


参考答案:东汉

第2题:

怎样拍摄神态各异的雕塑造像?


正确答案: 在游览名胜古迹时,人们往往会被寺庙和石窟中栩栩如生的雕塑造像所吸引,如北京碧云寺、苏州戒幢律寺、成都宝光寺,昆明筇竹寺的罗汉,龙门、云冈、敦煌石窟的佛像等。这些造像的神态各异,有的笑容可掬,有的凝神沉思,有的善目慈眉,有的袒腹赤脚。若能把这些生动有趣,神情丰富逼真的造像拍摄下来留作欣赏,也是一种艺术享受。
雕塑摄影的要求,就是必须符合造像的真实感。因为摄影光线强弱,方向和角度的变化,都会对雕塑造像神态的表现,产生显著的影响,所以对拍摄方向和角度的选择,以及光线的运用都十分重要,雕塑造像大都设置在佛堂或石窟内,天然光线比较暗淡,给摄影带来一定的困难。拍摄时以利用自然光为最好,因为古代工匠在雕塑造像时,都是利用室外射进来的自然光作为创作光源的。这种光线比较柔和,摄影时可使影象获得丰富的层次,适中的反差,表现出造像艺术的质感。
在佛堂或石窟内利用自然光摄影,因光线比较暗淡,而且多从门口一面射进室内,所以应仔细选择最佳方向,利用顺光或侧光进行拍摄。这种光线的特点是比室外光线低几倍,甚至十几倍。造像的亮度,还与距离门口的远近有很大关系,距离门口近的地方比较亮,距离门口较远的地方就甚为暗淡,根据距离门口远近的不同,照明的反差变化也不同。造像距离门口近处,受到门口光线的照射,有一定的亮度,但背门口的部分却显得很暗,面部及身上出现过大的明暗反差,往往超出感光片的宽容度,使造像亮面或阴影部分的层次难以在照片上全部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使用反光板提高阴影部分的亮度,减弱明暗反差,能得到比较柔和的照明效果。
一般安放雕塑造像的位置较高,有时需要略仰的角度拍摄。镜头低于造像眼睛的高度。脸型会缩短,上额变小,下巴突出,产生变形的现象。这样就必须距离稍远一些拍摄,尽量减少造像上小下大的变形。正面拍摄雕塑造像往往显得呆板,可以选择略为侧面的角度。侧面轮廓线的变化要多于正面,脸部层次也比较丰富,拍摄时应注意鼻尖不要突破脸部的轮廓线。在寺庙或石窟中拍摄高大的雕塑造像,对角度的选择必须稍近一些,镜头略仰一些,使头部与身体得到恰当的比例,才能表现出造像的真实感。高大的雕塑造像,在古代工匠设计制作时,采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头部略大于身体比例,以适应人们仰望时的视觉习惯,使人产生虔诚崇敬的感觉。拍摄时,如果使用人造光源,也应该注意主光与室外射进来的自然光同一方向,因为古代工匠是利用室外射进来的阳光作为创作光源的,如果灯光和日光的方向相背,就会使造像失去原来创作的精神面貌。灯光不能过于强烈,要用柔和的光线拍摄,才能把造像的层次和质感充分表现出来,否则,黑白片就会失去中间层次,彩色片则会缺少鲜明的色彩。为了取得柔和的灯光照明效果,可在灯光上加一两层纱布,使阴暗部分的影纹或色彩显现出来,以求照片能得到鲜明的影调和色彩,也能表现出造像的气氛和情调。

第3题:

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石刻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 )


正确答案:

第4题:

汉代雕刻以()为主。

  • A、陵墓石刻
  • B、宗教雕塑
  • C、建筑装饰雕刻
  • D、佛教造像

正确答案:A

第5题:

佛教传入中国后,虔诚的佛教徒建筑了无数寺院,还在山崖雕刻石窟和石造像,又称“摩崖造像”。请问在摩崖造像中最大的坐佛和卧佛分别在哪里?


正确答案:坐佛在四川乐山市;卧佛在四川大足县。

第6题:

石窟是佛教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由于佛教和佛教雕刻艺术都是从印度流传过来的,因此早期的佛教雕刻大多呈现出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从北齐晚期开始我国的佛教雕刻逐渐进入了中国化的进程。我国现存最大的北齐石窟雕塑艺术代表是()。

  • A、龙门石窟
  • B、响堂山石窟
  • C、麦积山石窟
  • D、敦煌石窟

正确答案:B

第7题:

佛教造像的崛起大大提高了雕塑家的地位,下列哪一位是唐代的雕塑家()。

  • A、吴道子
  • B、阿尼哥
  • C、王泽
  • D、杨慧之

正确答案:D

第8题:

麦积山石窟()

A.在北魏时期已发展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佛教艺术胜地

B.现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

C.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D.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


参考答案:ABCD

第9题:

中国著名的佛教造像石窟?


正确答案:佛教石窟寺渊源于印度,中国开凿石窟约始于3世纪,盛于5—8世纪,最晚的可到16世纪。依洞窟形制和主要造像的差异,可将中国石窟寺的分布分为新疆地区、中原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三大地区。
其著名者下面分述之:新疆地区:分布在自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北沿路线上,集中的地点有三区:古龟兹地区,以克孜尔石窟最著名,大约开凿于3世纪,盛于4—5世纪,最晚的大约属于8世纪。;古焉耆区,开凿时间在5世纪以后;古高昌区,著名者有柏孜克里克石窟,是9世纪以后回鹘高昌时期的遗迹。中原北方地区:可细分为四区。河西区,著名者有敦煌莫高窟,开凿于5世纪,陆续兴建到14世纪,另有安西榆林窟、酒泉文殊山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等,多为5-6世纪遗物;甘宁黄河以东区,著名者有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庆阳南北石窟寺等,炳灵寺石窟有420年题记,为中国现存窟龛有明确记年的最早的一处;陕西区,是中原北方地区晚期石窟较集中的一处;晋豫及其以东地区,以5-6世纪北魏皇室开凿的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为主流,沿续此主流的有6世纪开凿的邯郸响堂山石窟和6-7世纪的太原天龙山石窟。南方地区,石窟数量不多,布局分散,著名者有开凿于5-6世纪的南京栖霞山石窟。新昌剡溪大佛、四川广元佛殿窟、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及杭州西湖沿岸的窟龛等。具体可参见“大百科全书”中国石窟寺考古词条下所领各窟。

第10题:

简述我国早期佛教雕塑风格的演变。


正确答案:大致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以北魏时代的云冈石窟造像为代表,佛和菩萨的神态庄严而祥和、超然二静穆。佛的衣服既有入毛质厚衣料凸起的的衣纹式样,也有薄衣贴体的细密平行衣纹线条。
第二阶段以洛阳龙门的宾阳洞造像为代表,面向清秀、眉目开朗,褒衣博带,身材飘逸的造像。
第三阶段以北齐石刻造像为代表。佛像的身体较为膨胀,外以找着饱满的身躯,佛像的衣着不再显得自由松懈,逐渐变成圆筒式造型,注意表现佛像的立体感。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