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抗旱的生理基础有哪些?如何提高植物的抗旱性?

题目

植物抗旱的生理基础有哪些?如何提高植物的抗旱性?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植物耐盐的生理基础以及提高植物抗盐性的途径。


参考答案:植物耐盐生理是通过细胞的渗透调节以适应已进入细胞的盐类。有些植物(例如小麦)遇到盐分过高时,可以吸收离子积累在细胞的液泡中,通过细胞渗透势,水势的降低,防止细胞脱水。在渗透调节中主要是K+的主动吸收,以K+来调节细胞的渗透势。有些植物是通过积累有机物调节渗透势。如耐盐的绿藻在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其90%光合产物都是乙二醇,以此来调节细胞的渗透势。     植物耐盐的另一种方式是消除盐对于酶或代谢产生的毒害作用,抗盐的植物表现在高盐下往往抑制某些酶的活性,而活化另一些酶,特别是水解酶活性。如耐盐的玉米在NaCl诱导下可以提高光合磷酸化作用,大麦幼苗在盐渍条件下仍保持丙酮酸激酶的活性。由此可见,抗盐植物在代谢上的特点是在高盐下保持-些酶活性稳定。
  植物耐盐的第三种方式是通过代谢产物与盐类结合,减少离子对原生质的破坏作用,例如抗盐植物中广泛存在的清蛋白,它可以是高亲水胶体对盐类凝固作用的抵抗力,避免原生质受电解质影响而凝固。
  提高植物抗盐性的途径:(1)选育抗盐性较强的作物品种,是提高作物抗盐性的主要途径。(2)通过播种前盐溶液浸种锻炼,可提高农作物的抗盐性。

第2题:

了解植物的抗旱性,目的在于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3题:

论述植物抗旱性的机制。


正确答案:
(1)植物通过根、茎、叶形态结构上的适应性变化使自身在干旱逆境下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分状态。如叶片角质层增厚、表皮毛产生,根冠比增大等。
    (2)在干旱逆境下,植物通过生理方面的适应性变化维持一定程度的生长发育。如植物通过吸收无机离子或合成小分子有机物质,降低细胞渗透势,增加吸水能力;植物通过调节气孔开度维持自身的水分平衡;植物通过提高保护酶活性来清除活性氧,以维持膜的稳定性。

第4题:

为什么钾能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为什么钾能增强作物的抗旱性?


正确答案: 钾能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的原因:钾供应充足时,
(1)植株体内可溶性氨基酸和糖减少,减少了病虫的营养物质;
(2)茎叶纤维素含量增加,细胞增厚、表皮细胞硅质化增加,因而增强抗病虫入侵的能力,抗倒伏性也增强;
(3)作物组织酚类化合物增加。
钾能增强作物的抗旱性是因为:
(1)植物钾含量增加,降低细胞的渗透势,增加了土壤和根间的水势差;
(2)钾可调节叶片气孔的开闭,从而减少干旱条件下蒸腾失水;
(3)钾可促进根系生长和下扎,从而增加水分吸收。

第5题:

提高植物抗旱性的途径与措施有( )。

A.抗旱锻炼

B.抗旱品种的选育

C.合理使用矿质肥料

D.喷施矮壮素


正确答案:ABCD

第6题:

膜脂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时,植物的()较强。

A、抗寒性;

B、抗旱性;

C、抗热性;

D、抗涝性。


参考答案:B

第7题:

哪些作物抗旱性强?


正确答案:甘薯、谷子、花生、芝麻、高粱、黍子等。

第8题:

简述大气污染对植物造成的伤害症状如何?大气污染对植物生理生化过程中有哪些影响?提高植物对大气污染抗性的途径是什么?


参考答案:大气污染对植物的伤害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急性伤害是在较高浓度有害气体短时间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组织坏死,最初呈现灰绿色,然后质膜与细胞壁解体,细胞内含物外渗,转为暗绿色的油渍或水渍斑,叶片变软,坏死组织最终脱水而变干,呈现白或红暗棕色,叶片变小,畸形或者加速衰老。各种大气污染物的伤害症状不同:SO2---叶脉间缺绿;NO---叶脉间或边缘出现规律的褐斑或黑斑;O3---叶上表面出现白色、黄色、褐色斑点;HF一叶尖干枯或边缘坏死。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生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光合降低,干物质积累减少,器官早衰,产量下降,其次是提高呼吸强度。在大气污染情况下植物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有增加而且同工酶活性增加,还有新的酶带产生,同时大气污染下植物体内出现ETH增加的现象。
  提高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抗性,首先是在不同污染地区选择对某种污染不敏感的植物(或品种),这是一条提高抗性的根本途径。此外,也可用化学物质调节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抗性,如用吲哚乙酸、抗坏血酸等处理黄瓜苗可减轻O3对植物的伤害,用石灰溶液喷洒植株,有减轻氟害的作用。

第9题:

提高植物抗旱性的途径与措施有()。

  • A、抗旱锻炼
  • B、抗旱品种的选育
  • C、合理使用矿质肥料
  • D、喷施矮壮素

正确答案:A,B,C,D

第10题:

植物耐盐的生理基础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提高植物的抗盐性?


正确答案: (1)植物耐盐的生理基础植物的耐盐性是指植物通过生理或代谢过程来适应细胞内的高盐环境,主要表现在:
①耐渗透胁迫通过细胞的渗透调节以适应由盐渍而产生的水分逆境。植物耐盐的主要机理是盐分在细胞内的区域化分配,盐分在液泡中积累可降低其对功能细胞器的伤害。有的植物将吸收的盐分离子积累在液泡里。植物也可通过合成可溶性糖、甜菜碱、脯氨酸等渗透物质,来降低细胞渗透势和水势,从而防止细胞脱水。
②营养元素平衡有些植物在盐渍时能增加K+的吸收,有的蓝绿藻能随Na+供应的增加而加大对N的吸收,它们在盐胁迫下能较好地保持营养元素的平衡。
③代谢稳定在较高盐浓度中某些植物仍能保持酶活性的稳定,维持正常的代谢。抗盐的植物表现在高盐下往往抑制某些酶的活性,而活化另一些酶,特别是水解酶活性。
④与盐结合通过代谢产物与盐类结合,减少离子对原生质的破坏作用,如抗盐植物中广泛存在的清蛋白,它可以提高亲水胶体对盐类凝固作用的抵抗力,避免原生质受电解质影响而凝固。
(2)提高植物抗盐性的途径有:
①选育抗盐性较强的作物品种如以在培养基中逐代加NaCl的方法,可获得耐盐的适应细胞,适应细胞中含有多种盐胁迫蛋白,以增强抗盐性;选育盐胁迫蛋白高或含不饱和脂肪酸高或原生质膜对盐的透性差高的品种。
②播种前以一定浓度盐溶液浸种如用3%NaCl溶液预浸棉花和玉米种子,可增强作物的耐盐力。
③用植物激素处理植株如喷施IAA或用IAA浸种,可促进作物生长和吸水,提高抗盐性。ABA能诱导气孔关闭,减少蒸腾作用和盐的被动吸收,提高作物的抗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