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的形成与发展?

题目

元杂剧的形成与发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元杂剧中期发展概况。


正确答案: 元杂剧发展的中期是继续繁荣和题材风格转化的时期。在题材方面,社会剧和历史剧减少,呈现出文人剧、爱情剧和隐逸道化剧鼎立的情况;在艺术风格上,文采派占据重要位置。

第2题:

明中叶以后,元杂剧衰落,陕甘一代的民间曲调与元杂剧结合形成最早的()。


正确答案:梆子戏秦腔

第3题:

诸宫调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音乐和叙事基础。(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元杂剧的发展一般分为()个时期。

  • A、二
  • B、三
  • C、四
  • D、五

正确答案:A

第5题:

元杂剧与元散曲合称为“元曲”。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元杂剧是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形式。


正确答案:院本、诸宫调

第7题:

元杂剧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正确答案: 1.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
2.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礼教,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普及方面发展。
3.元代从立国之初即采取一种压制和歧视汉族和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

第8题:

元杂剧繁荣的根本原因是()的发展。


参考答案:城市经济

第9题:

()是中国戏剧的成熟形式。()与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段的重要标志。


正确答案:元杂剧;宋元南戏

第10题:

元杂剧是怎样形成的?


正确答案: 元杂剧是北方地方戏院本和宋金古典传统的诸宫调两者结合的产物。它是在综合和继承前代文艺形式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种新型文艺样式。它并不是某一个作家发明的。中国戏曲,在唐代就已经形成了;宋杂剧、金院本较之唐代的参军戏、歌舞戏又有了新的发展。宋代杂剧不仅能演出《相如文君》、《王宗道休妻》、《李勉负心》、《崔智韬艾虎儿》这类具有曲折故事的戏剧,而且还能演出《目连救母》这样的连台本戏。为了适应当时的剧场情况,它还有一套演出的体制:先演一段寻常熟事,称之为“艳段”,相当后来的“闹台锣鼓”或“等客戏”。而后才是正杂剧,分两段;最后是“杂扮”,以调笑滑稽为主,相当于后代的“余兴”。艳段、杂扮是即兴表演的小玩意儿,不能代表宋杂剧的艺术水平;能代表宋杂剧的正是杂剧。因此在严肃场合演出时,可以无艳段,也可以无杂扮,而不可能无正杂剧。从《武林旧事》所载二百八十个“宫本杂剧看数”剧目来看,当时的戏剧常借用大曲的音乐,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带有音乐标记的剧目,如《崔护六么》、《莺莺六么》、《裴少俊伊州》、《郑生遇龙女薄媚》等等。到了金代,宋杂剧更名为金院本,而且有了新的发展,这首先反映在剧目上。《辍耕录》著录的金院本目就有六百九十四种,不仅数量可观,而且从可考知内容的剧目来看,剧本题材十分丰富,剧情也十分曲折,其中许多剧目都为元杂剧所继承和改编。值得重视的是,带大曲音乐标记的剧目大大减少,不带音乐标记的剧目大大增加,少数剧目还有采用诸宫调音乐的标记,这些都说明金院本的戏剧音乐,较之宋杂剧有一个很大的发展,而且为元杂剧的音乐构成作了有益的摸索。元杂剧普遍仿效诸宫调的组曲形式,显然是金院本戏剧音乐的发展。从戏剧行当来说,据《梦粱录》、《武林旧事》、《辍耕录》、《正音谱》、《笔花集》等书的记载,宋杂剧、金院本的行当远不止五种,除人们熟知的末泥、引戏、净、副末、装孤(或装旦)外,还有戏头、末色、净色、贴净、装外、正末、靓、狙、捷讥、鸨、猱等名色。可以这么认为,元杂剧中的行当,在宋杂剧、金院本中都早已出现了。总之,在剧目、戏剧行当、戏剧音乐、戏剧表演等方面,元杂剧显然都受到了宋杂剧、金院本的直接影响。而元杂剧的四折,则显然是宋金正杂剧两段的扩充。他们最明显的差别,也许仅仅在这一点上:金院本只有少量剧目采用诸宫调的组曲形式,而元杂剧则全效仿诸宫调的组曲形式。所以我们说元杂剧是在北方地方戏院本和宋金古典传统的诸宫调两者结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