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业运作规律有何基本点?

题目

新闻事业运作规律有何基本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受众的多元需要促使媒体多元化;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第2题:

蔡和森、恽伐英、萧楚女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有何贡献?


正确答案: 蔡和森、恽代英和楚女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家和报刊宣传家。蔡和森(1895-1931)湖南湘乡人。早年与毛泽东等在长沙发起组织“新民学会”。1919年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11月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全力投入党的宣传事业。曾负责编辑团中央机关报《先驱》。党的二大至六大,连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开分管宣传工作。1922年9月党中央机关报《向导》创刊,担任第一任主编,成为中国共产党党报事业的缔造者之一。在主编《向导》期间,他以马列主义报刊理论为指导,制定了党早期报刊的办报方针和原则,为后来党报的发展积累了经验。他是个出色的编辑,同时还是个多产的撰稿人。单在《向导》上署名“和森”的政论文就有130多篇。这些文章在当时国内思想舆论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恽代英(1805-1931)字子毅,江苏武进人。“五四”运动期间就是武汉学联的领导之一,参与了《学生周刊》、《武汉星期星期评论》的创办和编辑工作。1921年又在汉口出版过《互助》等进步刊物。1923年他担任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宣传部长时,被指派主编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国共合作时期参与主编国民党的《新建设》月刊和《民国日报》副刊。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并在香港秘密出版《红旗报》。1931年被国民堂杀害。恽代英长期从事青年团的宣传工作,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一套办青年刊物的宝贵经验。恽代英还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理论宣传家,他为党报写下了大量战斗性极强的政论文,成为无产阶级的宝贵财富。
萧楚女(1897—1927)原名秋,湖北汉阳人。加入过清朝的新军,参加过武昌起义的“五四”运动。萧楚女是自学成才的曲型。他没有上过学,却当过中学的国文教员、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务长和黄埔军校教官。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他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他曾经先后主编过汉口《大汉报》副刊、重庆《新蜀报》、上海《中国青年》河南《中州评论》,并协助毛泽东编辑过《政治周报》。他在与恽代英合作编辑《中国青年》期间为党积累了如何做好青年工作和办好青年刊物的经验。萧楚女写得一手好文章,他的文章观点新颖,笔锋犀利,议论深刻,并善于以情动人,深爱青年读者的喜爱,连资产阶级的报刊也称赞他的文章“字夹风霜”,声成金石。

第3题:

服务业运作管理有何特殊性?


参考答案:1)服务业的产品是无形的2)产品不可储备3)与顾客的接触频繁4)相应顾客的需求难度大5)设施靠近顾客目的地6)产品质量不可度量7)生产率难以测定

第4题:

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有何贡献?


正确答案: (1)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掀起了中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迫使光绪皇帝下诏书允许和鼓励民间办报。
(2)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业和报人的社会地位,以后政治家办报成了我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3)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第5题: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
2)资产阶级革命派是这一时期办报的主角。
3)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

第6题:

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有何特点和意义?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由城市转向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各个革命根据地都创办了报刊,其中,中央根据地的报刊最多,还创办的通讯社。这是在人民掌握政要的条件下创办的全新的新闻事业。据不完全统计,从1931年底至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向西突围、开始长征止,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报刊约16余种。中央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中,影响较大的报刊和通讯社有:红色中华新闻社(或称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红色中华》报、《红星报》及《青年实话》等。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的当天成立。以CSR(Chinese Soviet Radio)为呼号,使用中英文对外扬长避短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的消息和重要文告、宣言及有关文件。红色中华通讯社与《红色中华》报是同一机关,两块牌子,一个编辑部,编辑人员既编报纸,又编广播稿件。至长征前,先后担任“红中社”和《红色中华》报领导的有周以栗、王观澜、杨尚昆、沙可夫、瞿秋白等。“红中社”向全国播发电讯,向各根据地和上海地下党报刊发稿,使外界知道了苏区和红军的情况。它还出版《参考消息》(原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刊登新闻台抄收来的国内外通讯社的电讯稿,每天油印五六十份,供中央领导同志参阅。1931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创刊,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中央级铅印大报。《红色中华》是一张办得活泼的小型报纸,4开,每期最少两版,多时加印到10版。创刊初期为周刊,从第50期起改为三日刊,出至第148期又改为双日刊。《红色中华》登载中央政府的重要文告和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文章,使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及一切决议,及时贯彻到苏区人民群众中去。《红色中华》积极组织和指导苏区人民参加苏维埃政权的建设。《红色中华》把大力报道红军的胜利消息作为宣传的重要内容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武装侵略中国,国民党反动派采取不抵抗的卖国政策。因此,揭露其阴谋和罪行,宣传我党抗日救国政治主张,也就成了《红色中华》义不容辞的责任。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是一种崭新的新闻事业。它同国民党的官办新闻事业是根本对立的,同国统区的共产党地下报刊也有所不同。它是人民政权下创办的。既不受国统区法西斯新闻统治的压迫,也摆脱了传媒资本家追逐利润的束缚,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的自由的新闻事业。这是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创办新闻事业,由此开始。
第二,促进了农村大变革。
第三,有力地配合了革命战争。
第四,实践了列宁的党报思想,充实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特别《红色中华》报,反复强调“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在一些方面也充实和发展了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如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报道与宣传、依靠人民群众办报、在报刊上开展批评与表扬、艰苦奋斗办事业等。

第7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我国的新闻事业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国共合作成功,促进了中国革命新高潮的到来,也迎来了新闻事业的大发展。这个时期的中国新闻事业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革命报刊大发展。包括三个方面:(1)由于工农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爆发,一批工农兵报刊应运而生。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机关刊物《中国工人》省港罢工委员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特号》和黄埔军校青年军人联合会办的《中国军人》。(2)为加强对各地革命运动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各地创办了一批党委机关报如北京的《政治生活》、广东的《人民周刊》、河南的《中州评论》、湖南的《战斗》周报等等。为直接指导“五”运动的开展,中国共产党不在上海创办了党的第一张大型日报《热血日报》。(3)在共产党的真诚帮助下,国民党的各级机关报及其工、农、军、学、妇组织的革命报刊大幅度地增加。上述这些报刊对促进国共合作,推动革命运动,支持北伐战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国共两党的报刊在宣传上都有许多共同点,如国民党上海机关报《民国日报》对待“五卅”运动所采取的态度,就与中共中央办的“热血日报”是一致的。相反地国民党左右两派的报刊之间则存在着激烈的斗争。
三、大批共产党人参与国民党报刊的工作,有的还担任主编。如毛泽东就主编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机关刊物《政治周报》,恽代英主编了国民党《新建设》月刊等等。
四、南方革命运动高涨,新闻事业获得很大发展;北方则处在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下,新闻事业受到摧残,因而形成了“南北两重天”的局面。

第8题:

简析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正确答案:(1)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带来的信息需求的增长,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2)近代新闻事业是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3)社会经济形态决定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体制;(4)技术进步、政治民主和文化发达的程度,是制约新闻事业发展和生产水平的重要条件。

第9题:

蛋鸡生长阶段跖长和体重发育有何规律?这些规律对你有何启示?


正确答案: 鸡的体重和今后生产性能的高低取决于骨骼发育程度,胫长的变化又与整个骨架发育呈强正相关,因此,可以通过容易测量的胫长来衡量鸡体骨骼的发育。骨骼与体重的生长规律不同,体重在整个育成期逐渐增加;而骨骼在最初10周内快速发育,如迪卡白在8周龄左右胫长85毫米,已完成骨骼发育的81.9%,而体重仅完成46.4%,故育雏期胫长指标更为重要。因此,称重的同时应该测量胫长,并与标准比较,对没达标的雏鸡,找出原因,保证饲料的质量及适宜的环境条件,直到达标后才改喂育成鸡料,不在乎当时的雏鸡周龄。

第10题:

简述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正确答案: (1)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带来的信息需求的增长,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2)近代新闻事业是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
(3)社会经济形态决定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体制;
(4)技术进步、政治民主和文化发达的程度,是制约新闻事业发展和生产水平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