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属于犯罪预备的是()。

题目

以下属于犯罪预备的是()。

  • A、甲为了实施盗窃,购买了螺丝刀、小刀
  • B、乙为了杀死仇人,打探仇人的行动轨迹
  • C、丙为了实施绑架,尾随作案目标
  • D、丁在网上发帖,声称要杀死情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关于故意犯罪形态,下列些说法是正确的:( )

A.过失犯罪没有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形态

B.间接故意可以有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形态

C.在特殊情况下,如果行为人准备实行特别严重的犯罪行为、手段特别恶劣时,对其犯预备形态可以不予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在犯罪预备阶段,行为人自动放弃预备行为,成立犯罪预备


正确答案:AC
【考点】故意犯罪形态的概念
【解析】A没有出现危害结果的,不可能构成过失犯罪;B间接故意犯罪如果没有造成危害结果一般也不构成犯罪,通说认为,间接故意犯罪没有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形态;《刑法》第22条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既然是“可以”,则说明也“可以”不予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故C正确;D在预备阶段自动放弃预备行为,成立犯罪中止。

第2题:

不属于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是()

A.犯意表示

B.犯罪预备

C.犯罪未遂

D.犯罪中止


参考答案:A

第3题:

以下关于犯罪预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犯罪预备既可以是为了自己实行犯罪而预备,也可以是为了他人实行犯罪而预备

B.实施预备行为后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着手实行的,属于犯罪预备

C.犯罪预备阶段既可能成立犯罪中止,也可能成立犯罪预备

D.对于预备阶段的中止犯,除了适用中止犯的规定减免刑罚之外,还应同时适用预备犯的减免规定

E.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正确答案:CD
解析:犯罪预备的特征有:主观上为了犯罪;行为人已经实施犯罪预备行为;犯罪预备行为必须在着手实行犯罪前停顿下来,如果已进入着手实行犯罪阶段而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停止下来,则成立犯罪既遂;犯罪预备行为在预备阶段停顿下来,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如果行为人自动放弃预备行为或者自动不着手实行犯罪,则成立犯罪中止。

第4题: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根据以上定义,下列行为中,甲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的是( )


正确答案:A
首先要明白犯罪预备的含义:一是未实施犯罪,二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和制造条件。选项A中甲未实施犯罪,但为犯罪准备工具,是犯罪预备;而选项B、C、D中的甲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而中止,应属于犯罪中止,而非犯罪预备。

第5题:

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 )。

A、犯罪预备

B、准备犯罪

C、犯罪准备

D、预备犯罪


参考答案:A

第6题:

朱某的行为属于?( )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正确答案:D
根据法定符合说,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罪是为了保护入的生命,而不只是保护特定的甲或者乙的生命,因此,只要行为人主观上想要杀人,而客观上又杀了人,那么就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因此D项正确。 

第7题:

构成犯罪预备的预备犯具有以下特征( )。

A.必须具有犯罪预备行为

B.必须是刚着手实施犯罪

C.必须具有犯罪预备的目的

D.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正确答案:ACD

第8题:

下列有关犯罪预备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 )

A.犯罪预备既可以是为了自己实行犯罪而预备,也可以是为了他人实行犯罪而预备

B.实施预备行为后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着手实行的,属于犯罪预备

C.犯罪预备阶段的行为既可能成立犯罪中止,也可能成立犯罪预备

D.对于预备阶段的中止犯,除了适用中止犯的规定减免刑罚之外,还应同时适用预备犯的减免规定


正确答案:D
【考点】犯罪预备的概念
【解析】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实施犯罪而进行的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都是犯罪预备行为,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区别就是“着手”凡是尚未进入着手阶段的行为,都是预备行为,犯罪既可以在预备阶段中止,也可以在实施阶段中止。如果犯罪在预备阶段中止,则是犯罪预备的中止。预备阶段的中止犯,只能适用中止犯的规定处罚。

第9题:

犯罪预备的类型有()。

A.为实施犯罪预备犯罪工具的行为

B.为实施犯罪预备犯罪动机的行为

C.为实施犯罪预备犯罪目的行为

D.其他为实施犯罪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


正确答案:AD

第10题:

犯意的形成属于( )。

A.犯罪预备

B.犯罪实行行为

C.不属于犯罪的过程

D.属于犯罪的过程


正确答案:C
解析:犯意的形成虽然是推动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内心起因,但是,犯意仅仅属于思想范畴,仅有犯意而未将犯意付诸实施尚不可能对社会造成任何危害,因此,犯意的形成不属于犯罪的过程。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