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创作中,在保持主题、结构基本不变,只把旋律、节奏等方面加以

题目

在音乐创作中,在保持主题、结构基本不变,只把旋律、节奏等方面加以装饰性变化。称为()。

  • A、装饰变奏
  • B、变化重复
  • C、节奏变奏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对以下教学设计进行客观评价。
【课题名称】《旋律的改编》
【教学理念】高中音乐课创作模块的教学是一个崭新的尝试,其目的是通过音乐创作的学习,培养学生表达音乐情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旋律、改编旋律的能力。前一节课学生已经了解了旋律的构成要素,本节课主要想通过“比较”这种有效学习的方式,对比中国歌曲《吉祥三宝》与法国电影歌曲《蝴蝶》,找出旋律改编的依据,并且通过改编节奏等几种方法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旋律创作或改编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实际创作技能。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旋律创作或改编的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中国歌曲《吉祥三宝》与法国电影歌曲《蝴蝶》,找出旋律改编的依据,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学习改编的几种方法。
知识与技能:了解旋律、节拍、节奏之间的关系;了解“由于节奏的不同,同一旋律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情绪也随之不同”的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
找出旋律改编的依据。
【教学难点】
改编节奏的方法。
【教学过程】
1.“课前5分钟自由音乐空间”活动,由学生以小组形式介绍或表演他们所准备的有关音乐创作方面的知识。并进行师生评价。
2.导入,从报纸上的新闻“中国歌曲《吉祥三宝》涉嫌抄袭法国电影《蝴蝶》主题曲”谈起。
3.对比欣赏中国歌曲《吉祥三宝》及法国电影歌曲《蝴蝶》,讨论两者在旋律、节奏、结构、歌词、风格、意境等方面的异同,了解什么是抄袭,什么是改编
4.阅读高中音乐课本《创作》,学习改编节奏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改变节拍,一种是改变
节奏。
板书:旋律、节拍、节奏的关系。
5.举例说明:音乐课本上《小草》的主题乐句如果改为不同的节拍、节奏,将会使旋律的情绪和风格发生改变。这是一种改编的创作手法。
6.唱一下《吉祥三宝》的主题乐句,请同学在练习卷上写下自己改编节奏后的旋律,修改并演唱、评价。
7.小结。


答案:
解析:
这个课例在教学设计上具备一定的优势,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些闪光点。 “旋律的改编”教学设计,较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合理、清晰,整节课以音乐要素为主线,引导着学生通过对比欣赏来感受理解音乐;通过改编创作来想象、体验、评价音乐,充分体现了音乐课的音乐性与审美性。
同时,该教师在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教学理念出发,设计了相对应的策略,把封闭式的课堂改变为开放式的课堂,把 “死”教材改变成“活”教材。本课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本课教学设计的第一环节是 “课前5分钟自由音乐空间”活动,由学生以小组形式介绍或表演他们所准备的有关音乐创作方面的知识,并进行师生评价。这一环节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第二,这一环节也体现了生本教育的思想理念和行为观,生本教育的方法就是充分依靠学生,认为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形象地说,生本教育体系的重要思想,就是 “借力”,依托学生资源来进行教育,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该老师的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第三,本课教学设计的导人,从报纸上的新闻 “中国歌曲《吉祥三宝》涉嫌抄袭法国电影《蝴蝶》主题曲”谈起。这一环节首先体现了老师具有良好的音乐修养,敏锐的音乐洞察审美能力,能用音乐教师特有的音乐敏感与“触角”感受身边的现实音乐生活,并且不被现行学校使用的教材所束缚,对教材进行有机地调整、融合、补充,充分体现了开放性、时代性、选择性、探究性的新课程理念精神。当今的教育是开放、动态、成长的教育,该教
师这节课,就是对环境、社会“活”资源有机开发、挖掘的最好例子。
第四,本课教学设计的第三环节是对比欣赏中国歌曲《吉祥三宝》及法国电影歌曲《蝴蝶》,讨论两者在旋律、节奏、结构、歌词、风格、意境等方面的异同,了解什么是抄袭,什么是改编。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该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的是 “对比欣赏法”,让学生在对比欣赏中感知、辨析两个作品音乐元素的异同,在对比欣赏中实现了对创作模块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在对比欣赏中明确两个作品是抄袭关系还是改编关系。
第五,本课教学设计的第四个环节是学习改编节奏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改变节拍,一种是改变节奏。而第六个环节是唱《吉祥三宝》的主题乐句,请学生在练习卷上写下自己改编节奏后的旋律,修改并演唱、评价。这两个环节的共同特征是让学生参与简单的音乐创作实践。这两个环节都安排得非常有必要,若不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集体的改编、修改、演唱等实践活动中,学生永远都无法体验、享受到音乐创造的乐趣,更无法探究音乐创作的 “奥秘”。在这两个环节中,老师想通过音乐创作实践,激发学生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另外,演唱与评价这两个细节的安排也非常重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通过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哪些地方有待改进,自己、同学一目了然;而通过评价,学生对音乐创作的相关认识就会有理性的提高与深化。这说明,该教师对创作模块的目标、功能还是心中有数的。
当然, “旋律的改编”教学设计也有它不足之处,比如,本课教学设计的教学难点是改编节奏的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难点是如何解决的却没有体现。教学,就是指“教”与“学”,教学设计就是指“怎么教”和“怎么学”的设计,而本课教学设计大多还是围绕教师“怎么教”而设计的。

第2题: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各种音乐要素上,如节拍、节奏、旋律、结构、力度等。”该教学理念体现了哪种音乐美学观点?( )


A.所指论
B.形式论
C.符号论
D.表情论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音乐美学知识。题干中涉及的音乐要素——“节拍、节奏、旋律、结构、力度等”都是音乐课程中的专属名词,属于音乐中的特定称谓,用特殊的称谓指代事物,属于所指论。A项正确。

B项:形式论在音乐学习中可以引申为某种结构,如曲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符号论在音乐学习中可以引申为音乐标记,如震音记号、跳音记号。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表情论在音乐学习中可以引申为音乐表情标记,如表情术语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第3题:

由于音乐欣赏的动作重在反映音乐的性质,即动作与音乐在()情感等方面的一致性。

A、节奏

B、旋律

C、结构

D、内容


参考答案:A,B,C,D

第4题:

在音乐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尤其他对旋律性的重视。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的动作与音乐的节奏、旋律、结构、内容、情感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因此,不应让幼儿独立选择动作。

A

B



第6题:

“偷声”是中国古代音乐创作的一个基本手法,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减少原词字数,使旋律变得更为婉转

B.把属于不同曲牌的乐句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新曲牌

C.在原曲牌的基础上增加乐句,形成变化

D.增加原词字数,使旋律变得相对紧促

答案:D
解析:
“偷声”指的是增加原词字数,使旋律变得相对紧促。而A选项减少原词字数,使旋律变得更为婉转指的是“减字”;B选项把属于不同曲牌的乐句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新曲牌指的是“犯调”;C选项在原曲牌的基础上增加乐句,形成变化指的是“摊破”。

第7题: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下列做法能够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是( )
A.演奏旋律片段
B.分析曲式结构
C.学唱主题旋律
D.感受音乐之美


答案:D
解析:
前三个选项体现的是知识与技能目标,选项D体现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8题:

在音乐的基本要素中,能激发听众的情绪达到与音乐共鸣的审美效果的是( )。

A. 乐理

B. 音色

C. 旋律

D. 节奏


参考答案. D

第9题:

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的动作与音乐的节奏、旋律、结构、内容、情感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因此,不应让幼儿独立选择动作。


正确答案:错误

第10题:

在音乐中,体现乐曲强弱的基本律动规律的范畴是()

  • A、旋律
  • B、节拍
  • C、主题
  • D、调式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