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面的相关教学背景,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保卫黄河》是一首轮

题目

根据下面的相关教学背景,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尼”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判断对错


正确答案:正确

第2题:

()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设计活动。

A教学目标

B教学方案

C教学设计

D教学评价


正确答案:C

第3题:

教学评价是对()及时评判及估量,对前者的评估即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对后者的评估主要是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A:相关教学因素科学合理性教学目标达成度

B:教学目标达成度相关教学因素科学合理性

C:教学设计教学操作

D:教学操作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B

第4题:

对“教学目标”的正确理解是做好教学方案设计的前提,那么,关于“教学目标”,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学目标根据层次可以分为: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 B、在教学设计中事先列出教学目标同“发现法”这种教学法的思想是一致的
  • C、教学目标的罗列能够完全反映学科的知识结果
  • D、所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的心理过程都能够通过教学目标的描述反映出来

正确答案:A

第5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要求:请根据思想政治辩论式教学的相关要求,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个辩题,并围绕该辩题设计教学活动简案。


答案:
解析:
辩题: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 教学活动简案:
①活动目标:
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作用,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②活动准备:
a.确定正方观点以及正方选手。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
b.确定反方观点以及反方选手。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
c.正方和反方就各自的观点搜集材料,为辩论做好充分准备。
③活动过程:
a.正方一辩陈述立论。
b.反方一辩陈述立论。
c.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d.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e.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f.反方三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g.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
h.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
i.自由辩论。
i.反方四辩总结陈词。
k.正方四辩总结陈词。
l.观众提问。
④活动总结:
教师对双方的辩论技巧、逻辑推理、语言表达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反对什么,提倡什么。通过对“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的辩论,使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第6题:

探究教学设计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A.教学目标设计

B.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C.教学背景分析

D.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参考答案:ABCD

第7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要求:
(1)探究实验中每个实验步骤相应的实验现象及原因。
(2)完成“分子运动现象”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答案:
解析:
(1)步骤1现象:溶液依旧是无色的。原因: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碱变红,酚酞滴入蒸馏水中不变色。 步骤2现象: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变红。原因: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碱变红,浓氨水显碱性,因此滴入浓氨水的溶液变红。
步骤3现象:几分钟后,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红色。原因: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浓氨水能够挥发出氨气.氨气分子能够进入烧杯A中形成氨水,使烧杯A中的溶液呈碱性,酚酞遇碱变红,因此会观察到该现象。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认识到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并且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现象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奇妙的化学世界更加感兴趣。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酒精擦在皮肤上会很快消失,原因是什么,这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分子会运动,酒精会蒸发并且被皮肤吸收……
【实验探究环节】
①教师完成探究实验步骤】、2。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说明实验现象不相同的原因一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概括得出:酚酞水属于一种指示剂,遇到氨水会变红,因此可以用酚酞存在。
②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步骤3,观察实验现象并小组探讨产生该现象的原因。l5分钟之后请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概括得出:观察到的现象是A中溶液变红。因为浓氨水能够挥发出氨气.氨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因此能够运动到A烧杯中,这也就相当于A烧杯中有了氨水,酚酞遇到氢水变红.因此A中溶液变红。
【总结环节】提问:该实验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总结学生回答,概括得出: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应用环节】请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第8题:

设计教学是根据()的要求和()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及其内在关系整体构思,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或计划。

A.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B.教学目标、教学对象

C.课程标准、教学内容

D.课程标准、教学对象


参考答案:A

第9题:

问题(二):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25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掌握用秤称量物体的方法。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2.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问题(二):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老师也喜欢,昨天我在超市买了两样东西,猜一猜, 哪个更重?你怎样知道是它重?(面条和苹果)
学生可能会说用秤称,可能会说掂一掂,还可能说看标签……
师:看来物品有轻有重,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作物体的质量。
二、认识秤,揭示课题
1.出示:常见的秤挂图。
师:刚才说可以用秤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你都认识些什么秤?在哪里见过?
2.介绍一些常见的秤。東点介绍天平和盘秤。
小结:它们都可以用来称物品的质量。
3.揭示课题。
师:表示物品质量的肀位有克和下克。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克 和千克)
三、认识克,感受1克和几克
1.掂一掂1克的物品,感受1克的质量。(1个2分硬币)
师:你想知道1克是多重吗?
学生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很轻)
2.说一说,你觉得哪些物品也是大约1克。(药片、小发卡、纽扣、小螺丝、一粒花生、一 个兵兵球、一片树叶......)
3.掂一掂,比-比。分别掂一掂一支铅笔、一袋米、一包盐的重量,比一比谁重,感受几 克、100克、500克的重量。--般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做单位,用字母表示是g。
4.估一估数学课本冇多重?再称一称。(1本数学课本大约重150克)
5.介绍天平。称较轻的物品耍用到一种秤一一天平。
四、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感受I千克。
师:物体有轻有重,称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做单位,称比较重的物体时我们就用千克 做单位。那1千克有多重呢?
1扎面条的重量就是1千克,也可以用1kg表示。
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1扎面条,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学生用手掂一掂)
师:你觉得1千克怎么样?(挺重)1千克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斤。但斤不是国际通用 单位。
2.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判断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比较,哪个重一些?
小结:不论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如何,1千克重的感觉是一样的。
4.估计几千克,称书包。
师:你估计书包有多重?你是怎样估计的?(引导学生与I千克对比)
师:好,咱们用盘秤来称一称,看你估计得准不准确。(指导学生使用盘秤)
(出示盘秤)观察一下盘秤,你们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看到指针和单位千克)
5.当我们用盘秤称东西的时候,当指针指到]就表示I千克。下面,我们就来称I千 克的东西吧。(称1千克的东西:1扎面条、1罐奶粉、两袋盐……)
6.称一称:1千克苹果有儿个? 1千克香蕉有几个?
7.活动:感受几十千克,称体重,互相抱一抱。(体重在20~35千克)
五、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师:一包食盐有500克,两包呢?
生:1000克,因为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
师:再用盘秤称一称两包盐的重量。指针指向1.两包盐的重量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等于1000克)
5千克等于多少克? 3000克等于多少千克?
六、拓展深化
1.玲玲是二年级的学生,自从学习了克和千克的认识后她对周围物体的质量可感兴趣了,下面是她称出的物体的质量,这个马大哈,把什么给漏了 .你能帮她补上吗?(课本第 89页第4题)
2.认真阅读玲玲的日记,你能发现什么?
我是一名二年级的小朋友,每天早晨,我从1千米高的床上起来,拿起重9千克的牙 刷,刷牙洗脸后,吃了一个200千克的面包,一个50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2克的书包,穿上250千克重的鞋上学去了。
七、全课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第10题: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


正确答案:正确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