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1月,孙中山由广州回乡,专门起草了《上李鸿章书》,指出学习欧美、富强国家的关键在于: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题目

1894年1月,孙中山由广州回乡,专门起草了《上李鸿章书》,指出学习欧美、富强国家的关键在于: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论述,全都符合近代历史史实的是( )。①1898年,与康有为共同倡议发起组织保国会的是文廷武②戊戌政变后拒绝友人要他出走日本,决心一死以殉维新事业,警醒国人的是谭嗣同③汤化龙在湖北成立的立宪团体是宪政筹备会。1907年10月,梁启超和蒋智由、徐佛苏等在日本发起成立的立宪团体是政闻社④提出西方国家富强的本源并不完全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是章太炎⑤谭嗣同在1897年初写成的对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批判的著作是《辟韩》⑥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中,改良派的主要阵地——《新民丛报》的主笔是粱启超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①④⑤

答案:C
解析:
康有为和江南道监察御史李盛铎为保国会的主要发起人,文廷武是光绪帝的老师;孙中山曾言:“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辟韩》是严复的著作。

第2题: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句话反映了人员配备的因事择人原则。


正确答案:错误

第3题:

领导用人的原则是用人不疑、任人唯贤、用人之长、人尽其()。

A、用

B、才

C、能


参考答案:B

第4题:

在处理从事职业和物质利益关系时,不正确的观点是()

  • A、热爱本职工作与人才流动相统一 
  • B、忠于职守与物质待遇相统一 
  • C、以追求高收入为目标,任意跳槽 
  • D、人能尽其才与物能尽其用相统一

正确答案:C

第5题:

“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应该是客房部经理指导其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多坚,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者,富国之四经,治国之大本也。……唯深望与中堂有以玉成其至已。”
——1894年6月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材料二“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分不能混淆,东西之分不能易位。革命者志在扑满而兴汉,保皇者志在抉满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驰,互相冲突,互相水火,非一日也。”
——1900年12月孙中山《告同乡书》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可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四“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孙中山对“欧洲富强之本”的分析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2)材料一体现了孙中山当时的什么政治主张?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孙中山的政治主张有何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3)结合材料三、四,说明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答案:
解析:
(1)不对。欧洲富强之本在于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材料一体现的主张:学习西方,变法图强;变化:由主张维新转向革命,说明孙中山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决心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3)因为清政府统治者对内实行专制和民族压迫,对外已成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故要“民族革命”;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不能铲除君主专制政体,故要“政治革命”;而要解决革命后的社会发展问题,防止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在中国出现,必须进行“社会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对“欧洲富强之本”的认识只在表象上,没有看到其根本在于欧洲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孙中山在向西方学习上,由过去的维新而转向革命,这说明孙中山认识的进步。孙中山被李鸿章拒绝后,感到和平改革之途已绝,依靠这样的政府,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3)民族主义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是民族革命。民权主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是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试图解决土地问题,是社会革命。

第7题:

以下哪句名言,适合生产线班长学习的?()

  • A、以仁心换人心
  • B、人做好了,事情才好做
  • C、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 D、带人要带心

正确答案:A,B,C,D

第8题:

1894年初,孙中山指出:"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者,徒维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该观点

A.批评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B.表明中国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地发展起来
C.表明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强烈的依赖性
D.主张以革命的办法推翻清朝的统治,实现国强民富

答案:A,B
解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正确分析】试题摘自1894年2月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孙中山在上书时提出一系列的改革主张。当时,他也曾寄希望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并把发展工业、教育等,当做“治国之大径”,“富强之根本”。但李鸿章并没有重视他的意见。而在北上京津的过程中,孙中山发现清朝的腐败比他原先了解的要严重得多。这时,他确信和平改革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决心以革命的方法推翻请朝的统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选项。
【干扰分析】C选项讲的是洋务运动对外国的依赖性,也是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但在题目中没有体现;D选项错误,当时孙中山还寄希望于自上而下的改革,其政治主张在上书李鸿章失败、甲午战争爆发之后,才逐渐转为用革命的办法推翻清朝的统治。

第9题:

孙中山在()中,把“人能尽其才”称为“富国之大经,治国之大本”的“国事“之一。

  • A、《兴中会章程》
  • B、《上书李鸿章》
  • C、《孙文学说》

正确答案:B

第10题: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 A、则能尽人之性
  • B、则能尽物之性。
  • C、则可赞大地之化育
  • D、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