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是第一位颠覆“中体西用”的理念,系统提出现代化建军思想的资

题目

孙中山是第一位颠覆“中体西用”的理念,系统提出现代化建军思想的资产阶级军事。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正确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法律思想。


参考答案: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由于甲午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破产,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盛行,张之洞为了调和地主阶级顽固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矛盾,系统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发挥他的先辈们的思想,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使之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中体西用”也就构成了张之洞法律思想的核心。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它表现在法律主张上,就是坚持维护以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坚持宽猛相济、刚柔结合的统治方法;要求用变形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
(2)整顿中法,采用西法。
整顿中法主要为改革刑狱。他提出了“除讼累”、“省文法”、“修监羁”等情况。他还建议清政府采用西法,聘请西方律师,博采各国法律,为中国制定矿律、路律、商律以及交涉刑律。
(3)“法律本原应与经术相表里”。
他维护“三纲”,反对民权和男女平权,认为纲常名教是本源,法律是形式,法律应服从于纲常名教。


第2题:

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描述正确的是()。

A、“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中体西用”是指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为根本,以学习西学为中国所用

B、“中体西用”作为晚清教育的指导方针,一方面,推动了近代教育的改革和催发了新式教育的产生,清末新学制就是中体西用的产物;另一方面,迎合了当时国民普遍守旧、难以承受剧变的心理坚持以固有传统文化为本、未能从根本上触及传统教育制度,从而对中国教育近代化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C、壬寅一癸卯学制贯穿着“中体西用”的根本精神

D、1898年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全面系统地概括了中体西用思想


参考答案:ABCD

第3题:

“中体西用”是下面哪位在《劝学篇》中阐述的?()

A.冯友兰

B.张之洞

C.李鸿章

D.孙中山


正确答案:B

第4题:

试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评述。


答案:
解析:
(1)形成和发展。"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 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 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必然地 引出这样一荃问题:要不要移植“西学"?移植“西 学”徒否解决中国面临的困难?如果必要,是全盘移植还是部分移植?如何解决“西学”与中国固有 文明之间的关系?在回答以上问题时,守旧派对 “西学"采取了顽固拒绝的态度,认为提倡学习“西 学”就是舍本逐末;洋务派应付守旧派攻讦和处理 中、西学关系的典型方案就是“中体西用”,认为在 突出“中学”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应该肯定“西 学”的辅助作用和器用价值。 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有人用“主辅” "本末”“体用”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概念范 畴来表达“中学”与“西学”两者应该何为主导、何 为从属的观点。如1861年,冯桂芬在《采西学议》 中提出:如果以中国的伦常名教为原本,再辅之以 各国富强之术,不是更好吗?到19世纪90年代, 发表类似观点的人越来越多,而表达方式越来越明 确,并逐渐定型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流行 语。如1892年郑观应就在《西学》篇中说:“中学其 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此外,沈 寿康、孙家鼐等人也对此有过相关论述。但直到 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 新学为用”的主旨,进行集中阐述,才形成了一个比 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2)张之洞《劝学篇》的主要观点。张之洞的 〈劝学篇》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并试图为之后 的中国改革提供理论模式。《劝学篇》从学术、教育 人手提出和论证其纲领,符合张之洞一贯重视教 育、注重人才培养的思想方式。 《劝学篇》共24篇4万余字,分内篇和外篇。 内篇专从“中学”发题,外篇则专就“西学"而论。 他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其中,他尤 其强调“明纲”,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是中国所以成为中国的根本所在;指出教育首先要 传授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 学”的不足。在他看来,“西学”包括西史、西艺和 西政:西史即西方各国的历史;西政是指西方有关 文教制度、工商财政、军事建制和法律行政等管理 层面的文化;而西艺则指近代西方科技。并提出, 在办理教育和个人学习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分出 西政与西艺的轻重缓急:西艺难学,适合于年少者, 着眼于长远;西政相对易学,适合于年长者,着眼于 当前急需。 (3)历史作用和局限。第一,洋务运动时期,封 建传统教育处在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封建旧文化 充斥整个社会,“西学”动辄受到守旧派的指斥。洋 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 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 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第二,在“中体 西用”形式下,"西学”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在19 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 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的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 在中国的传播;在此原则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 的新式学堂也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 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第三,在维新思想兴 起之际,张之洞出台《劝学篇》,起到了维护封建专 制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阻抑了维新思想更 广泛的传播,实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 动。第四,从学理上看,“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 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它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 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 接,必然会引起二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第5题:

张之洞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中体西用。()


参考答案:正确

第6题:

孙中山是第一位颠覆“中体西用”的理念,系统提出现代化建军思想的资产阶级军事家。()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7题:

在知行关系问题上,孙中山提出了()思想。

A、知行相资以为用

B、知难行易

C、知易行难

D、知行合一


参考答案:B

第8题:

中国近代早期改良思想家主张“中体西用”。 ( )


正确答案:×
中国近代早期改良思想家批判了中体西用,因为这是洋务派的主张,他们主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

第9题:

张之洞系统阐述“中体西用”思想的著作是()。

A.《采西学议》

B.《劝学篇》

C.《学务纲要》

D.《救时策》


参考答案:B

第10题:

简述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出一个如何处理“西学”(“新学”)与“中学”(“旧学”)关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洋务派与守旧派展开了论争,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进行了集中阐述,“中体西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如此一来,西学是中学的补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从整体上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给封建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可能,为中国近代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在教育方面:“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纲领,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促进又有阻挠,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的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2)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及制度,对清末教育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3)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为进一步推广新式教育扫清了障碍。(4)由于“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的封建信条的支配,阻碍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尤其是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5)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作为文化的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