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

题目

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实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的认识手段。
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首先,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渗透着理论。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在科学的研究中,人们都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范围。科学观察基本上都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进行的。科学观察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作出新的发现或检验已有理论或假说。用观察来检验一个理论,即是看是否能观察到理论所预言的现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在观察中如果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一种情况是,有些观察陈述明显地用到一些理论术语,而离开了有关的科学理论就不可能理解这些观察陈述。第二种情况是,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概念,实际上过去曾是科学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所创造的理论术语,只不过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长期广泛使用,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忘记了它们的来源罢了。第三种情况,虽然观察陈述中没有任何形式的理论术语,但它所表达的意思仍以某种已经形成常识的理论为前提,与背景知识联系在一起。此外,在不同理论和信念的指导下,可以得出不同的描述。任何观察语言总是同某种背景理论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其语义随着背景知识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一是观察本身可能产生错觉;二是观察依赖了错误的理论。如何知道一个观察陈述是否正确?还是要依赖于理论。而且检验越严格,要求的理论越多,知识越广泛,并且永远达不到绝对的确实无疑性。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 “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所以,观察陈述并不能像逻辑经验主义者设想的那样,通过观察陈述来给理论提供绝对可靠的基础。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科学理论或假说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在新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科学理论的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什么叫观察,理论对观察的作用和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正确答案: 观察是人们在一定的理论思维指导下,通过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理论对观察有如下作用:1)导向作用和助发现作用;2)整理经验的作用。
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实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的认识手段。第一,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中渗透着理论。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判断观察陈述正确与否,要依赖于理论的检验。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其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第2题:

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主观的么?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正确答案: 观察的客观性的含义一般来说,是指观察陈述要能真实地反映观察对象,包括对象的状态、性质、规律等。但是,很多时间,客体的属性并没有直接显露出来,或者由于人类感官的局限,不能直接观察到客体。一般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观察的客观性是有保证的。
(1)要求观察结果可以重视
(2)消除可能影响观察客观性的各种主观因素
(3)观察中应昼使用先进的食品设备和观测技术

第3题:

如何理解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正确答案: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水平,而投资又是利率的函数,因此,货币的供给通过利率,间接的影响总支出和实际产出。

   凯恩斯从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对货币需求进行分析:(1)货币的交易需求 2)谨慎需求 3)投机性需求

   货币需求是与收入变动成正比相关的交易性需求和利率成负相关的投机需求的总和。当利率低至一定水平,货币需求趋于无穷大,货币需求曲线成为水平直线,这就是所谓“流动性陷阱”。在既定的利率条件下,收入变动将引起货币需求线的移动,随收入增加,货币需求曲线将平行向右上方移动。

第4题:

在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观点和“观察渗透理论”观点


正确答案:中性观察

第5题:

什么是观察?观察与理论的关系如何?


正确答案: 观察是人们在一定的理论思维指导下,通过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在自然发生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观察与理论关系:①科学观察对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②观察渗透着理论,理论对观察有导向作用和助发现作用③理论对观察具有反评价作用④观察技术、观察解释离不开理论⑤不存在心灵的白板。

第6题:

试析“观察和事实渗透着理论”及其影响。


正确答案: 现代科学的最新发展表明,绝对的原则、概念在科学中确实不存在。
一般认为是汉森首先表明,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因为观察和事实渗透着理论。广而言之,在观察中经验得到的东西取决于先前的知识背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对中性观察语言和客观逻辑的选择进行了彻底批判。

第7题:

如何理解观察试验中的机遇?


正确答案:1)机遇是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偶然的事件或机会,意外地发现了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具有意外性和偶发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外的发现了与原来研究目标完全不同的自然事物与现象,加以研究,取得与研究目标不同的重大发现;另一类是意外地发现了与预期不同的事物与现象,经过研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式、新手段,完成或部分完成了原来的研究目标。
2)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了人们追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作出科学发现。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作出重大发明。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3)识别和捕捉机遇的条件:丰富的知识储备。深厚的哲学理论修养:从认识论高度提高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的理解,保证正确的方向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等,提高及时发现、识别和捕捉机遇的认识能力。

第8题:

如何理解学习动机理论中的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是指在人的成就需要上产生的,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活的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第9题:

如何理解修茨的人际特质理论?


正确答案:修茨的人际特质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具有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这种需要是与别人建立心理相容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内在动力。人们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需要,构成了三种不同形式的人际关系。这三类需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如下:
(1)包容的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希望和他人交往、交际,有与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愿望。如果包容需要强烈,则行为主动、积极,喜欢与别人交往。
(2)控制的需求。这种需要表现为在权力上有要求控制别人的愿望。如果只有控制需求,没有感情需求和包容需求,就必然争权夺利、使人厌恶,从而造成成人际关系紧张。
(3)感情的需求。这种需要表现为在爱情和友谊上同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如果包容和感情需求强烈,就会处处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尊重别人,在人际关系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第10题:

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理论”,“观察渗透理论”与观察客观性的关系。


正确答案: 观察渗透理论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如果仅仅把观察理解成“看”或“感觉”,这个意义上,观察已不再是中性的了,它要受到理论的影响。其二,如果进一步把观察理解成一个过程,则每一个观察环节无一不与特定的科学理论有关。
观察的客观性要求人们通过观察所获得的认识要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表面上看,仿佛应该排除任何理论的干扰,主观的东西越少,客观的东西越多。事实上,要实现观察的客观性,必须要有理论的渗透,理论渗透的越广泛,科学的观察越客观。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要坚决摆脱狭隘经验论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以辨证的观点看待观察与理论的关系。正确的理论是观察客观性的保证,而观察客观性又为新理论的诞生和检验提供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