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诺莎功利主义伦理观述评。

题目

斯宾诺莎功利主义伦理观述评。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在斯宾诺莎看来,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给人们提出一种“新的生活之道”寻求道德上的最高的“善”或“至善”,达到伦理上的最完满的境界。在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上即理性与情欲,或道德和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新的见解:即反对否定情欲的禁欲主义,也反对把追求私利的本身看作目的的纵欲主义,主张用理性合理地控制情欲,把对情欲的追求的看作是实现至善的手段。斯宾诺莎断言,人性的本质首先是保存自己,而人的避苦趋乐的情欲,追求私利的幸福的欲望,都是保存自己所做的努力。自他看来,这种保存自己的努力不但不是乱祸的根源,但而是道德的基础。他认为,如果人被感官快乐所奴役,沉溺于资财、荣誉、肉体的快乐的追求,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斯宾诺莎认为,情欲是人保存自己的努力、本能、冲动、意愿等情绪。这些情绪都随着人身体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正如自然界中其他的事物一样:一切情绪“皆出于自然的同一的必然性和力量。”他认为,真正的自由乃是在于对必然性的认识。只要认识了自然的必然性,人们就能控制自己的情欲,把它纳入理性的轨道,获得自由,使人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因此要取得自由和主动,就要求人的思想和行为严格遵循理性的指导。真的在于争取人的自由和主动的资格,达到道德上的完满境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以下哪一位是古典功利主义代表作《伦理学方法》的作者?()

  • A、斯宾诺莎
  • B、莱布尼茨
  • C、西季威克
  • D、日丹诺夫

正确答案:C

第2题:

费尔巴哈宗教观述评。


正确答案: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秘密就在人类学中,上帝的观念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了《基督教的本质》指出,人们把“认识”“意志”“爱”这些人的本质属性抽象出来,离开了个体的、肉体的、现实的人,变成了不同于个别人的独自的本质——神,并且成了崇拜对象,所以上帝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对象,不是神造了人,而恰恰相反是人造了神。1845年,费尔巴哈发表了《宗教的本质》补充说,“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的对象”。这就是说,自然界的本质反映为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又异化为神的本质。因此,自然宗教与人为宗教都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物。通过自然宗教与人为宗教,人们满足了依赖感与利己主义的需求。由于依赖感和利己主义是人类“天生的共同本性”,所以问题的解决应寄希望于建立一种新的宗教,这种宗教中的上帝不是超人的实体,而就是人类自己,自己爱自己,自己确定自己“属人的实体”,把属人的各种伦理关系变成宗教关系,因此这种新的宗教就是“爱的宗教”。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发展决定历史的发展,这种“爱的宗教”应该成为历史的转折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费尔巴哈看到了宗教的认识论根源,而没有看到宗教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宗教是阶级斗争和社会生活的产物,不是宗教的发展决定历史的发展,相反,是有阶级斗争的社会历史决定了宗教的发展。因此,解决宗教问题必须立足于社会生活,发起对社会的改造才能消灭宗教。

第3题: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是按照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方式来书写的。


正确答案:正确

第4题:

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主要理论形式有()。

  • A、伦理利己主义
  • B、心理利己主义
  • C、行为功利主义
  • D、规则利己主义

正确答案:C,D

第5题:

爱尔维修功利主义伦理观述评。


正确答案:爱尔维修把感觉论运用于社会生活,提出了他的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在他看来。肉体感受性不仅是认识论的基础,而且也是伦理学的基石。爱尔维修反对那种把道德原则看成是先验的、永恒不变的天赋道德论,认为道德原则具有相对性、可变性。爱尔维修认为,道德观念的相对性、可变性根源于力图增加快乐、避免痛苦的“肉体感受性”,也即所谓的“利益”。人们的利益的不同和变化,决定了人们道德观念的不同和变化,使人们之间在道德上往往发生分歧。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不讲利益,就没有道德可言。超利主义只是一种虚伪的道德说教,祭司们要人们厌弃财富和权力,其目的就是利用人们的厌弃而把利益据为己有。
爱尔维修认为作为人类活动的唯一推动力的利益,其根据就是肉体的感受性。所谓的“利益”指的就是人们关于衣食住用行等生活方面的物质要求和对感情、荣誉、权力等的精神追求,归根结底,也就是对肉体上的快乐感受的追求。把人的趋乐避苦的本性叫做所谓的“自爱”,也即自私、利己,并且认为它是人人共有的、永恒不变的“人性”。
爱尔维修的伦理学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矛盾,这就是:一方面肯定道德原则的相对性、可变性,另一方面又认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是永恒不变的。其次,爱尔维修所谓的“自爱”也是历史的产物,无非是利己主义的体现。他把利益归结于某种抽象的、永恒不变地人性的要求,就表明他的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
爱尔维修的功利主义是教会鼓吹的禁欲主义的对立物,它有利于论证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要求的合理性,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他反复证明传统宗教无助于培养美德,并且是同道德相对立的。他认为,在摧毁了旨在扼杀人的感情、理性和美德的基督教会及一切传统宗教,还必须在道德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真正的宗教,即世界宗教。新宗教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培养美德,引导人们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结合起来,建立良好的法律,使人们享受一切与公共利益相一致的幸福。

第6题:

简述评判制度的伦理准则。


正确答案: 1)公正标准。正义可以界定为:一定的道德体系所认可的对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的恰当分配。社会主义的正义要求权利和义务的真正平等。
2)、生产力标准。侧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经济效率。
3)、人道主义标准。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特别是尊重那些为社会辛勤劳动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价值和尊严;关心人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特别是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第7题:

功利主义伦理学及其困境


正确答案: 同样,既然人的认识立足于人的肉体感受,那么人的行为也会以肉体感受为动机,即趋乐避苦、保存自己。霍尔巴赫认为人的情欲本身并无善恶,它是天生合理的。他认为,正由于每个人都追求自己个人的幸福,所以你要得到别人的帮助,你首先要帮助别人。利他是为了利己。

第8题:

休谟的因果观述评。


正确答案: 休谟是近代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从洛克哲学出发,将经验主义原则贯彻到底,得出了怀疑主义的结论,他的因果观就是这种怀疑主义的集中体现。
休谟从经验主义立场出发,主张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过感觉经验究竟从何而来,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感觉经验虽然是我们被动地接受的,但是心灵可以自由地组合分解由经验而产生的观念。休谟把我们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观念的知识,一类是关于事实的知识。“关于观念的知识”只关系到观念自身的关系而与外部事物无关,所以只要它们与自身相符就是真理,因而是“必然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历史学等在内的“关于事实的知识”就不同了,它们是“或然的知识”,因为这类知识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而经验归根结底是或然的。
休谟通过对因果关系的深入考查,认为因果关系的发现不可能通过理性而只能通过经验,但是经验同样也不可能告诉我们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相对、个别和偶然的经验重复一万次仍然是相对、个别和偶然的经验,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必然地推论出明天的结果。尽管多次重复的经验并不比单一例证提供更多的东西,但是它们却能够以一定的方式影响我们的心灵。当我们经常性地经验到事件A之后总有事件B相随时,这就使我们对事件A的经验与对事件B的经验之间产生了某种习惯性的联想。于是休谟得出了结论:“根据经验来的一切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第9题:

学校管理效益评价的依据有()等效益观。

  • A、功利主义效益观
  • B、极端功利主义效益观
  • C、人本主义效益观
  • D、辩证唯物主义效益观

正确答案:A,C,D

第10题:

述评斯宾诺莎的思想自由论?


正确答案: 斯宾诺莎认为放弃自由行动,保留自由思考,“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每个人“是他自己的思想的主人”,天赋的由思考和判断之权是不能转让的,人的最高快乐或幸福就是理性的完善,允许自由思辩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
思想自由,行动守法:他在宣扬思想自由的同时,强调了人在行动上要守法,认为把言论自由无限制地给予人民是极其有害的,把自由和守法看成一回事,人越自由,便越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
斯宾诺莎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并论证信仰与思想自由的政治思想家,将自由看做政治的目的,既是他一生政治实践的总结,也是对资产阶级自由观的经典表述。从伦理学角度思想自由权的永恒性和合理性,对后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