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文革结束后出现的“伤痕电影”和“反思电影”及其意义。

题目

试述文革结束后出现的“伤痕电影”和“反思电影”及其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林权泽对历史的反思的电影类型主要分为战争片和爱情片。


正确答案:错误

第2题:

法国新浪潮电影出现后,《电影手册》由法国著名电影评论家()创办。


正确答案:巴赞

第3题:

《满城尽带黄金甲》是一部极具文化反思的电影,是很沉重很压抑的电影。()


正确答案:错

第4题:

“文革”结束后出现的小说创作潮流中有()。

  • A、伤痕小说,反思小说
  • B、怀旧小说
  • C、改革小说
  • D、寻根小说
  • E、新写实小说

正确答案:A,C,D,E

第5题:

试述新中国电影史上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及其对此后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正确答案: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主席亲自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对《武训传》提出了严厉的批判。在这场持续将近半年、声势浩大的批判运动中,发表的各种批判文章数以百计。批判的内容,除了指责《武训传》犯了“歪曲人民革命历史”的“严重政治错误”,是“反现实主义”的作品外,还给武训本人戴上了“大地主、大债主、大流氓”三顶帽子。
影片的编导孙瑜、主演赵丹等主创人员遭受不公正的批评。孙瑜被迫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检讨文章。赵丹被停止工作多年,这场批判运动,还波及到私营厂出品的其他许多影片,其中被重点批判的有《我们夫妇之间》、《关连长》等。

第6题:

“文革”电影是什么?


正确答案: 指“文化大革命”时期拍摄的电影作品。其特点是创作的“三突出”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在美学方面,采用“敌远我近,敌小我大,敌暗我明,敌俯我仰”,色调对敌用冷、对我用暖,造成了及其虚假、公式化的套路,抹杀了电影作为艺术的个性美,用宏观的视角来掩盖艺术细节不足,使影片空而无物,创作公式化。这时期出现了样板戏电影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样板戏是一次成功地对京剧进行改造的实践,但由于总的指导思想的错误和创作原则的单调,其艺术成就不高。

第7题:

1945年,意大利()电影兴起,这是一次具有社会进步意义和艺术创新特征的电影运动。这一运动从1945年始至()年结束,持续了大约六年,向当时日益走向戏剧化的美国好莱坞电影提出挑战的,就是意大利()电影。


正确答案:新现实主义;1951;新现实主义

第8题:

电影开场前开始通知顾客检票入场。电影结束前场务人员站立影厅口,结束字幕开始,打开()和灯。


正确答案:影厅门

第9题:

下面关于电影《广岛之恋》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有戏剧化电影美学
  • B、具有现代主义电影美学
  • C、导演是阿仑•雷乃
  • D、主题宏大,反思战争、人类和历史

正确答案:A

第10题:

“文革”结束后进入新时期出现的是()。

  • A、“伤痕小说”
  • B、“反思小说”
  • C、“改革小说”
  • D、“寻根小说”

正确答案: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