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艺术风格?

题目

什么是艺术风格?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浪漫主义绘画的思想境界与艺术风格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思想境界:反对古典主义绘画那种尊崇理性规范,压抑人性自由的桎枯,摒弃其僵化的教条与呆板的模式,推出自己充满旺盛激情和思想解放的新格局;
(2)艺术形式:强调奔放豁达的风格和内在力量的迸发,强调大胆剧烈的运动与构图、饱满充实的色调和流畅激动的笔触;
(3)题材上:重视对民族精神和异国情调以及文学名著中的形象的表现,颇具幻想与浪漫情绪。

第2题:

《繁星春水》的艺术风格是什么?


正确答案:冰心以其特有的女性纤柔,用清新秀丽的语言写成了《繁星》·《春水》两本诗集,并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3题:

什么是艺术风格?简述其特性。
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的创造个性与艺术作品的语言、情境交互作用所呈现出的相对稳定和整体艺术特色。
风格具有以下特性:(1)独创性;(2)稳定性;(3)多样性。

第4题:

《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正确答案:《呐喊》、《彷徨》在创作方法上,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孔乙己》、《明天》、《阿Q正传》、《祝福》、《离婚》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而《狂人日记》、《长明灯》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肥皂》、《兄弟》、《白光》等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
在艺术风格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了多样化的特点。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如《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和杰出的讽刺小说(如《高老夫子》、《肥皂》等),以及荡漾着乡情和乡风的乡土小说(如《故乡》、《风波》、《社戏》等)。在格式上,鲁迅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日记体)的叙述方式;《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断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离婚》则主要写了船上和慰老爷家这两个场面。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
在表现手法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在情节的提炼和设置方面,鲁迅强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而是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需要来设置和提炼情节,注意情节的深刻蕴涵。在塑造人物方面,鲁迅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较为广泛的典型性。鲁迅强调写出人物的灵魂,要“显示灵魂的深”,因此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是以“画眼睛”的方式,通过眼睛这一心灵的窗户来“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鲁迅在写人物时,还注重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即使“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也能使读者看了人物对话,便好象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此外,鲁迅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还特别注重将人物摆在一定的环境中来加以表现,这种环境大到时代背景,小到人物具体生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氛围,从而使作品对人物性格形成原因的揭示和对人物性格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的揭示都得到了强化。总之,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一方面大胆借鉴了西洋小说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第5题:

雨点釉又称为什么,有什么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油滴釉;具有沉静幽雅,凝重高贵的艺术风格。

第6题:

什么是甲骨文?其艺术风格如何?


正确答案: 甲骨文是殷、周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的简称,也叫“龟甲文”、“卜辞”、“贞人文字”、“契文”、“殷契”等等。殷、周人崇尚迷信,有关祭祀、征伐、疾病、田猎、气象、出入、年成等,都要占卜,以贞凶吉。卜后即在龟甲、牛胛骨或鹿头骨上刻下卜辞或与占卜人有关的事宜,留存下来,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甲骨文。甲骨文多是用刀直接刻在甲骨上的,也有用朱色或墨写的,但极少。这些文字是研究殷商历史的宝贵文献,也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文字资料。甲骨文形状、大小不一,分行布白自然,或疏落错综,或紧密严整,或放逸娟秀,异姿纷呈。刻写的刀法也有方圆肥瘦之别,随字而变,淳古可爱。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殷墟发掘出很多甲骨。据我国甲骨文研究专家胡厚宣教授考证,这种甲骨从前多被称为“龙骨”,当中药材使用。安阳小屯甲骨大量出土后,王懿荣等发现上面有文字,才对其进入初识阶段。以后刘鹗、罗振玉相继进行研究。后来又在陕西省周原地区、山西赵坊堆村发现了一批周朝时期的甲骨文。自一九二八年起官方开始对甲骨文进行发掘收集和系统研究。《甲骨文编》等著作相继问世,当时主要是从文字学角度进行研究。计有一九○三年刘鹗的《铁云藏龟》;一九○四年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董作宾的《大龟四版考释》;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郭沫若的《卜辞通纂考释》;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编》;中国科学院编的《甲骨文合集》等。近百年来,共发现甲骨约十六万片之多,国内存近十万片,散佚海外约六万片。现知单字总数约三千五百个左右,经考释已辨认出来的约有二千字。
近人董作宾将甲骨文的风格分作五期:(一)盘庚至武丁时期,以武丁时期为多,这一时期的刻字字大,气势磅礴;(二)祖庚、祖甲时期,此时字修长,书体工整凝重;(三)廪辛、康丁时期,书风颓废草率,常有错讹;(四)文丁、武乙时期,贞文简略,书风粗犷而倚侧多姿;(五)帝乙、帝辛时期,契文规整严肃,一丝不苟,大字俊伟,小字秀莹。近期以来,有更多的人把甲骨文作为中国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书法艺术进行研究和探讨。尽管由于骨片的大小和刻字的大小不一,章法布白错综,但都有均衡感,较钟鼎盘彝之类的款识,更觉爽朗可爱。由于当时书写的工具多是刻刀和骨板,所以笔画细瘦,方圆相间,且方笔居多,字形长方而少轻重顿挫。其作圆形的,有如草书中的“游丝体”,回环婉转,卓然天成,字的结构也不定型,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地方繁简悬殊,异体字较多,保留了不少象形字的特点。

第7题:

杨维桢诗歌有什么主要内容与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杨维桢是元代后期诗坛上艺术个性十分鲜明的诗人,其所作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当时极为流行,仿效者众,自成一派,世称“铁崖体”。
 1、宫词在元代后期诗坛十分盛行,能手颇多。杨维桢亦喜作宫词,他与萨都刺相属和的《宫词》,写得还比较清爽流丽;可内容与宫词相近的香奁诗,则十分香艳,主要以华词丽藻来形容妇女服饰、体态、恋情,以至写男女之事而堕入恶趣。但由于杨维桢不乏才情,是个写诗的高手,因此有些香奁诗也写得颇为奇妙。
2、杨维桢创作的竹枝歌,为带有民谣性质的民歌体小诗。它吸收了吴地民歌的语调和表现手法,虽也是写男女之情,却能一洗樽俎粉黛之习,情致清新,语言浅近活泼,格调类于古代的风诗和当时流传的今乐府而又有意向民歌和民间散曲靠拢。
3、受竹枝歌成功创作的启发,杨维桢还尝试一种风骨情致兼而有之,既有别于文人之诗,又不同于当时民间俚曲的新诗体,他把它称之为“古乐府”,实际上是带有乐府民歌情致的古体诗。他在诗中善用古韵、古语,使之有古拙的金石声;又不时以李白、李贺诗那种骨气端翔的仙鬼语出之,具有绚丽诡幻的瑰奇风格。这种铁崖体诗在当时吸引了众多追随者,成为诗派。此外,他的古乐府小诗(绝句)也写得才情缥缈,独步当代。

第8题:

在苏格兰,新艺术风格被称为什么风格?这种风格的特征是什么?他的中心人物是谁?


正确答案:新艺术风格在苏格兰被称为“格拉斯哥”风格。“格拉斯哥”风格的特点是运用了独具特色的直线风格,和其他国家的曲线风格形成了对比。中心人物是麦金托什。

第9题:

什么是巴洛克艺术,巴洛克艺术的特点?当时著名的雕刻家及其作品和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产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后遍及欧洲。盛期17世纪,进入18世纪,逐渐衰落。为宗教服务,被宗教利用。包含有奇形怪状/矫揉造作之意无论是建筑、雕刻、绘画都强调运动感、空间感、豪华感、激情感,有时还带点神秘感。背离现实主义生活。雕刻和绘画多表现宗教题材。
特点:
1、写实,具有人的感情的写实,让更多的人能接受,题材范围扩大,不仅反映上层人物,也重视普通人的生活。
2、错觉,在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错位,现实与非现实中,架起此岸与彼岸的虹桥。
3、光线,重视光在造型艺术中的作用,“黑影强光”是它具有的手段。在光线产生的错觉总突出主题,特写心灵,协和节奏,统率全局。
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尼尼:意大利巴洛克艺术中最著名的雕刻家,建筑家,戏剧家,画家。他的雕刻技艺纯熟精到,善于表现人体瞬间运动和皮肤、丝织品质感,重视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内心活动,使西方雕刻艺术进入崭新时代。
作品:《圣..德丽莎的幻觉》,雕刻的顶峰。描写的是一个宗教传说,带有世俗的色彩,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及列柱》。

第10题:

《憩园》的主要内容和艺术风格是什么?


正确答案:《憩园》这部作品中有归家寻梦的哀伤情调,有对人世变迁莫测的感慨,这在以往巴金小说中是少见的。因为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崩溃后,那些纨绔子弟的结局。所以其显在的主题与《激流三部曲》仍有连续性,即揭露封建地主阶级的寄生生活对人的腐蚀,批判福荫后代、长宜子孙的封建思想。既有批判性,又充溢着人道主义的温情,作家所寄植于作品中的感情是复杂的。小说通过一位作家重归故土,寄居憩园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了一所大公馆新旧两代主人共同的悲剧命运。旧主人杨老三在嫖赌饮吹中荡尽了祖传的遗产,沦落为乞丐,长期寄生虫式的生活,使他丧失了最起码的谋生能力;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观念,又使他不屑于自食其力,只好靠偷窃为生,结果在监狱中默默死去。新主人姚国栋又重蹈覆辙,靠父辈的遗产过着庸俗、懒散、奢侈的寄生生活,在他们的娇纵和金钱的腐蚀下,儿子小虎又变成蛮横邪恶的纨绔子弟。姚家虽然是“新式”家庭,但那种腐朽的寄生生活以及长宜子孙的封建意识,和“憩园”旧主人是没有什么两样的。作者把姚家小虎作为杨老三的对应人物来写,让读者思考他们的共同命运和造成这种命运的罪恶根源。
《憩园》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作者大胆吸收了外国文学的某些构思手法(受契诃夫《樱桃园》及《未婚夫》影响很明显),又借鉴了我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艺术)构设意境的美学追求,形成了具有浓厚抒情气氛又带象征意味的结构
形式。《憩园》新旧两代主人和他们家庭的遭遇变迁颇带传奇色彩,故事曲折有致,引人人胜,但作者却采用哀怨婉约的文字和舒缓自如的笔调,别有一种诗的韵味。《憩园》由几个人物追述的历史片断组接而成,每种追述都有各自的道德评判,彼此辩驳并呈,形成复调的关系。而故事的总叙述者“我”是客居杨家的局外人,他对这个家庭的衰落的观察与评说时时警醒着读者,不是沉浸于故事,而是取一种“感情问隔”的思考。这种处理强化了小说阅读中的时空体验,有一种沧桑之感。《憩园》标志着巴金以往那种“青春型”的热情倾泻的创作风格,开始朝比较深蕴细腻的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