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帮助学生形成“视病人如亲人”的专业态度?

题目

如何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帮助学生形成“视病人如亲人”的专业态度?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可以采用如下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技术:
①斯金纳的操作反射法:通过给予一些条件刺激,使学生逐渐形成教育者所需要的态度的方法,当学生表现出这种态度时,给予一定的刺激以强化这种态度,如开始时在学生表现了“视病人如亲人”的行为倾向时,教师给予鼓励或奖励,或病人给予表扬和赞许等,让学生获得道德和心理的愉悦感,通过不断的强护,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态度。
②提供榜样法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真实、可信的具备这种明显态度特征的榜样,如临床的优秀护士、教师本人等。
③言语沟通法:用言语说服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这种态度是护士工作的专业道德的体现,关爱病人是护理工作的本质特征等,但要注意沟通的有效性。
④角色模拟法:如通过让病人分别扮演病人和不同态度的护士,起到移情作用。
⑤隐蔽教学法是指通过创设良好的体现关爱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医院关爱病人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这种态度。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台湾的简茂发先生认为“一位教师有了专业精神,就会建立自己良好的专业态度,把自己的心力投注于教学工作,以教育为职志,处处帮助学生,时时关心学生。”()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正确

第2题:

请依据教育心理学理论,阐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教学措施。


正确答案:
促进智力发展的措施:

(1)培育学生的认知品质(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

(2)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3)促进学生三种知识的学习(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

第3题:

帮助学生解除自卑心理属于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教育的重心是__________教育。


正确答案:
心理素质

第4题:

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


答案:
解析: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第5题:

人们常说在教育孩子上,“不打不成器”。结合教学实际,论述教育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品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并口品德,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一)说服教育法。它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应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有效地说服,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对于年龄小,没有怀疑观点的学生或在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宜只呈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相反则应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2)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3)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二)榜样示范。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榜样人格具体、生动、形象,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易于为学生所领会和模仿。班杜拉等人的实验结果表明,榜样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模仿是学生向社会学习,形成品德的重要途径。当榜样和说理教育一致时,品德教育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重视言传身教,这是成功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遵守的原则。鉴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做到:(1)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避免产生高不可攀或望尘莫及之感。(2)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可信性,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榜样本身也容易成为学生向往的、追随的对象,从而激发学生产生见贤思齐的上进心,通过学习榜样人物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为了最大程度地使学生作出与榜样示范行为相匹配的反应,教师需要反复示范榜样行为,并给予指导。当学生表现出符合要求的行为时,应给予鼓励。
(三)利用群体协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具体可以如下操作:(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6)使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四)价值辨析。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无论是大组或小组讨论,解决两难问题,交谈等策略都可以促进辨析。但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1)选择阶段。①自由选择。②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③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2)赞赏阶段。④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⑤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3)行动。⑥按自己的选择行事。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这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赋值过程”。由于价值辨析的方法基本上是诱导性的.而不是灌输性、说教性的,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设计各种活动,运用各种策略来诱发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实现某种价值观。但价值选择应由学生自己作出,教师只起指导、辅助作用。
(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既可用于个人,也可用于集体。用于个人时,不仅个人受到鼓舞,也可使集体受到教育;用于集体则可以巩固集体成绩,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给予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再次,应强调内部奖励。任何矫正不良行为的方法都强调强化的作用,但强化要注意适度,又要避免单调。惩罚是对学生不良思想品德和行为给予否定的评价,目的是使学生克服缺点和错误,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明确努力方向,同时应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坚持以表扬为主和以批评为辅的思想品德教育原则。

第6题:

教师可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第7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包括()。

A.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B.诊治学生的心理疾病
C.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D.帮助学生树立有问题时的求助意识

答案:B
解析:
根据《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心理疾病不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

第8题:

教师可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哪能些?


正确答案:
32.(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第9题:

谈谈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困扰,以及如何帮助大学生进行恋爱与性心理调适。


答案:
解析:
(1)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困扰
①性认识的偏差;②性冲动的困扰;③性焦虑和性行为的困扰;④两性交往的不适;⑤不稳定性,耐挫力弱。
(2)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
①以讲座等形式教育学生科学地掌握性知识;
②通过心理卫生课,让学生学会合理地控制宣泄性能量;
③教育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
④教育学生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第10题:

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与品德?


答案:
解析:
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的方法有言语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惩等。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方法。
(1)有效地说服。需要一些技巧,包括: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或以情动人;考虑原有的态度特点。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