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治国的评论“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出自()。A、《论语》B、《道德经》C、《孟子》D、《中庸》

题目

关于治国的评论“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出自()。

  • A、《论语》
  • B、《道德经》
  • C、《孟子》
  • D、《中庸》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出自《易经》。( )


答案:错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常识。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树立德行,其次 是建功立业,然后是著书立说。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发表 重要讲话。他引用“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指出立德是最高的境界。文化文艺工作者、哲 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 元的使命。大家社会影响力大,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

第2题: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出自()。

  • A、《孟子》
  • B、《中庸》
  • C、《道德经》
  • D、《论语》

正确答案:B

第3题:

“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出自 【 】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正确答案:B

第4题:

《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所讲的上述四种治理境界,可以依序分别用来描述()。

  • A、王道、帝道、霸道、无道
  • B、无道、帝道、王道、霸道
  • C、霸道、王道、帝道、无道
  • D、帝道、王道、霸道、无道

正确答案:D

第5题:

翻译: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


正确答案: 即使用《老子》的这些微妙言论挨家挨户地去劝导,也终于不能改变了。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引导,其次是教诲,其次是制定规章制度来约束他们,最下策是与民争利。

第6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论出自于( )。
A.《孟子尽心上》 B.《论语学而》C.《庄子应帝王》 D.《礼记中庸》
E.《诗经国风》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对教学过程理论的考查。儒家思孟学派在《礼记 中庸》中 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论。

第7题: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出自()。

  • A、 《论语》
  • B、 《孟子》
  • C、 《大学》
  • D、 《中庸》

正确答案:A

第8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论出自于( )。
A.《孟子?尽心上》 B.《论语?学而》C.《庄子?应帝王》 D.《礼记?中庸》
E.《诗经?国风》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对教学过程理论的考查。儒家思孟学派在《礼记?中庸》中 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论。

第9题:

“天命之谓性”出自以下哪本书?()

  • A、《论语》
  • B、《大学》
  • C、《中庸》
  • D、《孟子》

正确答案:C

第10题:

《道德经》第十七章中提出最差的一类官员被称为()。

  • A、太上
  • B、侮之
  • C、畏之
  • D、誉之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