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题目

分析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鲍照诗歌分五古与乐府两大类,继承汉魏乐府诗形式及传统,笔力雄健,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工于写景,长于比兴,声调抑扬顿挫,句式长短不齐;奇特瑰丽,气象雄浑,风格豪迈俊逸,雄恣奔放,颇富浪漫色彩。
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风骨,代表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一是对边塞诗的创新,增加了边塞风物和征人边愁的内容。
二是对七言体的创制,他是第一个有意识致力于七言诗创作并取得高度成就的诗人,变七言歌行逐句韵为隔句韵,又开创了杂言式七言歌行。
另外,模仿南朝乐府的小诗和边塞题材的诗歌对唐代五绝的形成颇有影响。

第2题:

以《登高》为例,分析杜甫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1.此诗分两层,前四句是写景,雄浑壮观,描绘出一幅长江秋色图,但又蕴涵着万木叶落的萧瑟以及由目睹长江不息的逝水而产生的时光易逝、人长易老的悲凉。后四句写登台所感,抒发了因悲秋、老病、艰难苦恨而产生的悲伤之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将一生的经历作了高度概括,10年的西南漂泊,居无定所,依人成事,其内在的思想感情含量极为深厚。由于生活的艰难,孤独感,使作者过早的衰老。
2.此诗在艺术上有高度的成就,首先无论是抒情还是写景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从而使诗具有巨大容量,特别是后四句,将杜甫的一生经历、积聚在心中的情感,都有形象的表现。其次是格律谨严,抻韵响亮,对仗工稳。再次,全诗情景交融,景为情设,情以景显。前四句写景,蕴涵情绪、感受,为后四句的抒怀确定了基调,后四句的抒怀恰是在前四句提供的图景里进行了,更真切,更具感染力。

第3题:

顾城诗歌的独特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①致力于营造自己的童话世界:他总是以一个“任性的孩子”的固执去憧憬美,去建造一座诗的、童话的花园,一个与世俗世界对立的彼岸世界,并以此来表现他对人类精神困境的“终极关怀”。如《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②所创造的理想世界总是十分遥远和渺茫:顾城以他特有的方式思考着人生、时代、社会,表现了困惑之中的现代人对生命价值探询的努力,透露出一个信念坚定的追求者的些许悲凉。如《一代人》。③顾城的诗善于捕捉瞬间印象:奇特的想象,浓烈的主观色彩,迷离的意象,幻化出丰富的诗意与诗情。如《远和近》。

第4题:

分析李白杜甫诗歌的差异。


正确答案: 1.诗歌内容上有差异李白诗歌多是个人性情抒发,杜甫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表现社会理想;李白多从个人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立场出发,对现实无深入体察,杜甫从具体社会生活现实出发,以社会政治理想为准绳,力图解决现存的社会矛盾。
2.诗歌风格上有差异李白诗歌豪迈奔放,潇洒飘逸;杜甫诗歌沉郁顿挫,含蓄深沉。同写悲,李白悲壮旷达,夸张而有气势,如:“弃我今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杜甫悲凉,夸张其潦倒之境遇,如:“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3.诗歌表现上有差异李白多用凤凰、大鹏等富于神话色彩的诗歌意象,杜甫常用孤雁、瘦马、古柏等富于沧桑感的意象;李白以情感驭文,其诗汪洋恣意,其情海阔天空,艺术创造上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的极致,杜甫严谨缜密,其诗博大深沉,兼容并蓄,把中国古典的现实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度。

第5题:

结合作品《会唱歌的鸢尾花》分析舒婷诗歌的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温柔端丽,这是诗评界早已给舒婷诗作风格的评断。而她的《会唱歌的莺尾花》则以细腻的心灵、刚劲的气质、深沉的情绪和舒展的性格显示了抒情主人公形象的丰姿丰采。若以宋词类比,婉约的肌体上波流着豪放的血液,晓风残月的吟唱里饱含着大江东去的气度,柔润、清丽、刚劲、深沉、舒展、恢宏构成一种纷乱而整一,参错而和谐、复杂而单纯的丰韵绰约的艺术风格。我们在诗人的情感投影、创作方法和艺术构思三个方面,都能领略到这种诗美。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第6题:

通过《归园田居•其一》和《饮酒•其五》分析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一)这两首田园诗反映陶渊明的思想是多方面的,而他思想中的矛盾也不仅仅表现在上述两个方面。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
(1)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
(2)推之于今,陶渊明不仅以他在文学世界中表现出的追求自由、自然、潇洒飘逸的生活态度感染着生活忙乱嘈杂的现代人;他的思想也仍存在着积极的一面——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更重要的是使人们不去刻意地追求功名利禄,即使有一些失去也不必感到绝望,只要内心中保有最原始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简单而质朴的生活也可以是幸福的。
(二)两首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在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上,别开生面,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风格,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清新的笔法。这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
2.细腻的描写。陶渊明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诗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细腻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我们看他的诗: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这两首诗展示了浓厚的生活情调,表现了陶源明对田园美和田园生活的敏锐观察力。他善于挑选富有诗意的题材,并通过细腻的描写,给人以美的享受。
3.质朴的语言。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质朴关系很大。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艺术效果。陶源明的田园诗,农家生活气息浓厚,又体现了“贫士”诗人自己的性格。吟读此诗,仿佛眼前展现了一片广阔的田野,清风徐来,绿油油的庄稼碧波荡漾,生意盎然。象这样朴素明朗、生动自然的语言,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历史上更多读者的喜欢。
4.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诗中的每一项景物,无不带上陶渊明的感情色彩。

第7题:

被称作“汉末实录”的是()。

  • A、屈原的诗歌
  • B、曹操的诗歌
  • C、陶渊明的诗歌
  • D、杜甫的诗歌

正确答案:B

第8题:

舒婷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①表现自我:舒婷的诗“复活”了中国新诗中表达个人内心情感的那一线索,自我情感和心理过程的揭示和呈现,是舒婷诗歌的主要成分。她的诗总是以真实的自我作为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的自我既是创作的主体,往往又是描写的客体,这一特殊的自我形象的心灵活动,中国当代读者久违了的温情的人选情感在她的诗中回归。舒婷创作了大量的爱情诗,著名的《致橡树》表现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闪耀着时代的光彩,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爱情观。舒婷的自我抒情形象并不仅限于柔弱女性,有时也蕴含了时代特有的理想主义的精神特质。②细腻柔婉的抒情风格:舒婷的诗细腻柔婉,含蓄蕴藉,具有独特的细腻柔婉抒情浪漫的女性风格,尤其是低声慢语的抒情方式,更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她的诗,忧伤而不绝望,沉郁而不悲观,特别善于用深情的语言营造浓郁的感情氛围,在整个“朦胧诗”中最富于浪漫气息。③现代主义手法: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她的诗多用感觉、意象暗示来表达,较少直率的表露。舒婷也创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象征符号系统,她的“船”“帆”“树”“花朵”“黄昏”“大海”“星星”等意象具有温和柔美的色调。

第9题:

通常所说杜诗的艺术风格是“不《沉郁顿挫”四字,()这一诗歌体到杜甫手里达到成熟的高峰。


正确答案:七律

第10题:

试述杜甫诗歌特色?


正确答案: ①、杜甫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以社稷为重是他忧念民生疾苦的出发点。
②、他的忠君思想和爱国爱民情怀错综地交织在一起。
③、作为“诗圣”,他代表着“社会良知”,做了动荡时代苦难人生的代言人。
④、在诗歌创作中,他继承了诗骚重兴寄的爱国忧民精神,发展了两汉乐府民歌“写时事”的优良传统,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
⑤、以时事入诗而含热泪深情。
⑥、借记事以抒情,将二者结合起来,具有“诗史”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