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条件中,能提高雏鸡的孵化率,降低“死胎”率的是()。

题目

下列条件中,能提高雏鸡的孵化率,降低“死胎”率的是()。

  • A、恒温条件
  • B、昼夜变温
  • C、高温条件
  • D、低温条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鸡孵化后期(出雏期)相对湿度应适当降低,以避免微生物的滋生,减少弱雏数,提高孵化率。


正确答案:错误

第2题:

结合雏鸡的生理特点与习性,提出提高雏鸡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正确答案:(1)、生长发育迅速、代谢旺盛。日粮要求:严格按照雏鸡营养标准予以满足,蛋白质、氨基酸、能量、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应全价。
(2)、体温调节机能弱。雏鸡绒毛稀、短,保温能力差;单位体重散热面积大于56.
成年鸡;体温调节中枢机能不完善,3周龄后逐步完善。要求:创造温暖、干燥、卫生、安全的环境条件。措施:人工保暖是提高雏鸡成活率的关键技术措施。
(3)、消化机能尚未健全、消化器官容积小,特别是对粗纤维的消化差。要求:给予含粗纤维低、易消化、营养全面而平衡的日粮;少喂勤添,适当增加饲喂次数。
(4)、抗病力差。雏鸡体弱娇嫩,易感染疾病,如鸡白痢、鸡大肠杆菌病、鸡法氏囊病、鸡球虫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措施:严格控制环境卫生、做好保温、做好疾病预防。

第3题:

下列条件中,能提高雏鸡的孵化率,降低“死胎”率的是( )

A.昼夜变温

B.恒温条件

C.高温条件

D.低温条件


正确答案:A

第4题:

()指标反映鸡场及孵化场的综合指标,高水平可达87%

  • A、健雏率
  • B、受精率
  • C、受精蛋孵化率
  • D、入孵蛋孵化率
  • E、死胎率

正确答案:D

第5题:

结合雏鸡生理特点,试述提高雏鸡育雏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正确答案: 雏鸡通常指出壳——6周龄的鸡。
(1)体温调节能力差,怕冷怕热。温度是关键。必须严格作好雏鸡保温工作,防止温度变化过大。可采取温室育雏、保温伞育雏等。注意观察温度是否适宜,并及时调整。
(2)消化系统不完善,但生长发育快。日粮配制应营养全面,容易消化,满足生长需要。少喂勤添,增加饲喂次数,防止饲料浪费。
(3)胆小怕惊,抗病力差。保持环境安静,防止惊群。做好清洁卫生、环境消毒、免疫接种。

第6题:

在四大家鱼孵化过程中,如何提高四大家鱼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


正确答案: 为了提高催产率,要成功具备下列三个因素,缺一不可。
(1)要有成熟而健康的亲鱼,亲鱼的性腺必须发育到第Ⅳ期中,最好是第Ⅳ期末时,注射催产剂才能见效。
(2)注射有效的催产剂和适宜的剂量。
(3)有一定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有适宜的水温、充足的溶氧,一定的水流和卵的附着物等。
提高受精率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自然产卵、受精
家鱼在产卵池中自然产卵、受精时,注意产卵池管理,保持环境安静。催产池每2~3h换水一次,防止缺氧。发情前2~3h左右连续冲水。鱼卵大量出现后,要及时捞卵,孵化。
(2)人工受精
①囤养的亲鱼必须专人值班,做好水质管理,检查亲鱼性腺成熟度,若成熟,应立即人工受精。
②分工明确,如采用干法受精,可分为选鱼组、挤卵组、受精组和脱黏组(对鲤、鲫、鲂等鱼),各自分工负责。
③挤卵、挤精、脱黏操作必须在阴凉环境中进行,避免阳光直射。盛卵碗必须保持干燥,鱼体必须擦干。
④雌鱼如挤出少量卵粒,说明卵未成熟,应暂养0.5~3h。如挤出的卵含大量灰白色卵粒,表明卵已过熟,应弃之不用。
⑤滑石粉脱黏液配制,500g滑石粉和20~25g食盐溶于10g水中,搅拌成悬浮液。
⑥受精过程中,动作要轻,避免亲鱼受伤,引起死亡。
提高孵化率
(1)人工孵化前的准备孵化前必须把所有孵化设备安装好,刷洗干净并仔细检查进、排水是否通畅。其他工具如抽设施、白瓷盘、温度计等也都应准备齐全。
(2)孵化的环境条件
①水温:胚胎发育要求有一定的温度范围,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引起不良的后果。家鱼胚胎发育的水温范围为18~30℃。
②溶解氧:在生产上,孵化用水含氧量应大于3~4mg/L。
③光线:光线对鱼类胚胎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④水质:未污染的清新水质,对提高孵化率有很大的作用。
⑤敌害生物:小鱼、蝌蚪、小虾、桡足类等对鱼卵和鱼苗都有严重的危害。
⑥疾病防治:水霉病:应使用清洁的孵化水;提早出膜:高锰酸钾溶液从喷水嘴处注入,达到5mg/L的浓度。;气泡病:用水清洁,发病时,可以注入一些井水。

第7题:

阐述提高孵化率的措施。


正确答案: (一)加强种鸡的饲养管理
要提供全价配合饲料,正确地进行饲料的加工和贮存,以满足种鸡正常生长发育和产蛋的营养需要,维持其良好的种用体况。尤其是粗蛋白质,钙、磷、锌、锰,VA、VD、VE、VB2等,必须按饲养标准供给。
加强种鸡的管理,确保鸡舍有适宜的温度、良好的通风、清洁的垫草;重视鸡病的防治,严格履行防疫程序,防止疾病的发生;合理安排公母鸡的配偶比例,保证种公鸡有旺盛的繁殖力,提高种蛋的受精率,从而提高鸡的孵化效果。
(二)科学贮存和选用种蛋
1、科学贮存种蛋 ①保存种蛋适宜的温度为8—18℃,最初几天稍高些,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其温度应逐渐降低。②保存种蛋的相对湿度为75%—80%。③注意蛋库内通风,保证库内空气新鲜、无特殊气味。④保存种蛋不超过1周时,不用翻蛋;超过1周时,每天翻蛋1—2次,每次翻蛋45度,防止粘壳现象发生。 有研究表明,在产蛋后将蛋置于37℃下1小时或常温下放置2—4小时再保存,可提高孵化效果。
2、严格选择种蛋 ①种鸡群应遗传性能稳定,健康高产,无传染病,饲养管理正常,种蛋受精率高。②种蛋越新鲜越好,存放时间越长,孵化率越低。保存种蛋的时间:春秋季节不超过7天,夏季不超过5天,冬季不超过10天。种蛋产出后最好在3—4天内入孵。③种蛋的蛋壳应细致均匀,厚薄适中,对厚皮蛋、沙皮蛋、裂纹蛋要剔除;蛋壳表面要清洁,不应粘有饲料、粪便、泥土、蛋内容物等。④种蛋的品质要好,用灯光照视,应选择蛋黄颜色深、转动缓慢、转动范围小的种蛋;而贴壳蛋、散黄蛋,气室不在大端的蛋,均不宜用于孵化。⑤蛋重应为55—65克;蛋的形状为椭圆型,蛋型指数最好为74%。一般开产最初2周内的蛋、过大过小的蛋及畸形蛋不宜孵化。如果种蛋大小不一,可按种蛋大小分批入孵。
(三)提供适宜的孵化条件
1、掌握主要孵化条件 ①孵化温度 温度是孵化最重要的条件,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保证胚胎正常的物质代谢和生长发育。适宜的孵化温度为37.5—37.8℃。可采用恒温孵化法供温:即1—19天为37.8℃;20—21天为37.5℃。要求孵化室内的温度为22—26℃。如果室温较低并无法提高时,则应提高孵化温度0.5—0.7℃;如果室温较高又无法降低时,则应降低孵化温度0.2—0.6℃。在孵化前要试温和调温,使孵化器内各部的温度均匀并达到标准;孵化中应经常检查孵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
采用分批入孵时,应将新老种蛋间隔放置,可使温度均匀。为杜绝孵化器内部出现温差,可在孵化期间增加倒盘次数,进行调节温度。
②通风换气 通风换气至关重要,特别是孵化后期,胚胎代谢增强,产热量多,需要氧气量大。在孵化操作时,将孵化器的进出气孔,第1周全部关闭;7胚龄时各打开1/3;10胚龄时各打开1/2;12胚龄时各打开2/3;从孵化的第3周开始全部打开。但是,孵化室的温度应维持在20—25℃。一般在验蛋、转盘之后,将进出气孔全部关闭;待温度回升到正常时,再将气孔恢复到应该关、开的水平。 2、抓住关键时期 1—7胚龄和18—21胚龄是孵化中的两个关键时期。前期可采取种蛋入孵前预热,关闭进出气孔,在5—6胚龄后照蛋,提高孵化室温度等措施。后期应降低孵化温度0.3—0.5℃;孵化湿度应达到65%—70%,孵化室的相对湿度为75%;加大通风量;转盘在19胚龄进行;在1/2雏鸡出壳后进行第一次拣雏,注意雏鸡出壳后的处理。 (四)加强卫生和消毒工作
1、孵化厅卫生 应实行种蛋质检室、种蛋贮存室、种蛋消毒室、孵化室、出雏室、雏鸡贮存室、雏鸡发放室隔离操作,并按一个顺序流向,以减少和避免疾病感染。应经常清洗、消毒工具,保持孵化厅的清洁、清新。
2、种蛋入孵前后的消毒 集蛋后和入孵前,应进行2次熏蒸消毒;转盘后,对出雏器也要进行消毒。还要加强灭鼠、灭蝇工作,以减少污染。

第8题:

请简要阐述提高种蛋孵化率的综合措施。


正确答案: ①种鸡质量,饲养高产健康种鸡,营养缺乏对孵化率的影响。
②加强种蛋管理(选择合格的种蛋;种蛋的消毒;种蛋的保存条件)。
③良好的孵化条件(湿度,温度,通风换气、卫生),良好的孵化管理技术。

第9题:

提高孵化率的途径?


正确答案: ①饲养高产健康种鸡,保证种蛋质量;
②加强种蛋管理,确保入孵前种蛋质量;
③创造良好的孵化条件:抓住两个关键的孵化时期:
A.1~7胚龄:尽快达到适宜的孵化温度;
B.18~21胚龄:通风换气要充分,避免在18胚龄移盘,移盘后提高湿度,降低温度。

第10题:

下列性状中向下选择的性状有()。

  • A、孵化率
  • B、乳脂率
  • C、瘦肉率
  • D、开产日龄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