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彝族在中国西南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题目

试述彝族在中国西南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司马迁的()和班固的地理观念及其成果与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A.民族观念

B.国家观念

C.文化观念

D.宗教观念


答案:A

第2题:

简述唐朝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参考答案:

(1)从中国历史看,唐朝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
①唐朝沿袭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并加以发展和完备,对后世和亚洲一些国家都有影响。
②唐朝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唐后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奠定了基础。
③唐朝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壮大和发展。
④唐朝文化博大精深,它在继承以往各代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2)从当时世界范围看,唐朝是最先进、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也是亚洲乃至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①先进的社会制度使中国成为世界历史的先导。
②唐朝的社会经济远远高于西欧,城市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唐朝文化在当时世界上很有影响,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促进了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④唐朝时的中国是东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第3题:

请简述元大都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参考答案:第一,元大都的确立和兴建,是幽燕地区作为全国统治中心的开始。在大都兴建前,幽燕地区经历了从原始聚落到方国中心,再到统一国家边防重镇,进而成为割据朝廷的陪都、首都的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元大都兴建后,使燕京第一次成为统一国家管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一统治地位一经确立,历明清两朝数百年而始终未变。并且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第二,新建的大都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一全国所建立的都城。在此以前,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政权都曾建立过自己的都城,特别是自西晋以来,少数民族在我国北方建立的都城遍布各地,其中影响较大者,又当推北魏的洛阳、西夏的兴庆,以及金朝的中都。然而这三个少数民族都未能统一全国,其都城的规模和影响,也是无法和大都相比的。因此,大都城的兴建,标志着中国的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4题:

试述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中地区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是沃野千里,山河表里。而且此地南接巴蜀汉中,东连伊洛地区,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的许多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如周、秦、汉、唐等朝代,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之上,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汾河谷地。谷地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曾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人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5题:

试述清末教育制度的变革及其在中国近代教 育发展中的地位


答案:
解析:
自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起, 中国开始兴西学,创办了一些新型学校。沿袭数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终于被打开了一个 缺口,产生了一些具有现代性的教育因素。 然而,这种对西方的学习是很有限的,新式学堂甚少,科举制度依旧。1898年6月维新变法提倡西学,广设西式学堂,废除八股, 改革科举制度,教育现代化向前推进了一小步。20世纪初,清政府为维持摇摇欲坠的统 治,于lWl年1月宣布实行新政。新政期间,对教育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如1902 年颁布《壬寅学制》;1904颁布并实施《癸 卯学制》;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部 管理全国教育事务等。于是,现代的教育管理体制、学校体制、考试制度、课程设置已具雏形。

第6题:

简要评述元朝大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参考答案:

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三个多世纪的分裂状态,有利于文化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扩大。基本奠定了中国的现代疆域。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王朝,是第一个跨过长江的北方民族,蒙汉各族封建阶级的联合政权,蒙古人、畏兀儿人入主中原政治,加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从多方面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间的互相交往和新的聚合。其开放、宽容的宗教文化政策,促进了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元朝有光辉灿烂的文化科技成就,边疆得到开发,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跃,尤其是辽阔疆域的统一及其相应措施影响深远。


第7题:

试述清末教育制度的变革及其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中的地位。


答案:
解析:
自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起,中国 开始兴西学,创办了一些新型学校,沿袭数千年 的封建教育制度终于被打开了一个缺口,产生了 一些具有现代性的教育因素。然而这种对西方 的学习是很有限的,新式学堂甚少,科举制度依 旧。1898年6月维新变法提倡西学,广设西式学堂,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教育现代化向前推 进了一小步。20世纪初,清政府为维持摇摇欲坠 的统治,于1901年1月宣布实行新政。新政期 间,对教育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如1902年颁布 “壬寅学制”,1904颁布并实施"癸卯学制”,1905 年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部管理全国教育事务 等。于是,现代的教育管理体制、学校体制、考试 制度、课程设置具雏形。

第8题:

在中国民族发展的早期历史上,巴和蜀一样,是一支活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民族。最早记载巴人事迹的古文献是()。

A.诗经

B.周易

C.巴国志

D.山海经


标准答案:D

第9题:

试述中国历史上的两次礼法之争。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礼法之争分别是先秦礼法之争与清末礼法之争。
1.先秦礼法之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不同之处:
(1)历史时期不同,衔秦礼法之争是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过程中,近代礼法之争是在封建社会解体的过程中;
(2)代表利益不同,先秦礼不老祖宗争是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礼治与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之争近代礼法之争是代表地主阶级的法治观的礼教派与代表资产阶级的法治观的法理派之间的冲突;
(3)争论的焦点为同,先秦礼法之争的集中焦点是以奴隶主贵族的传统的礼治还是以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来治理国家,其实质是儒法之争,近代礼法之争是其立法宗旨不同,即采取旧的纲常 名教还是采取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理论作为立法宗旨的问题,要不要用国家主义取代这家族主义的问题,实际上是法法之争;
(4)争论的结果不同,先秦礼法之争的结果是法治理论取得了胜利,秦国以法家理论为指导逐步强磊,统一了中国,近代礼法之争的结果是以法理派的退让和妥协而告终,新刑律中不断加入了有关纳常名教条文,沈家本也被迫辞去修律大臣的职务。
2.两次礼法之争的内在联系。清末法理派是对先秦传统的礼的发展,因此,两次礼法之争中的礼是一脉相承的,两次礼法之争都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秦礼法之争导致秦王朝统一了中国,近代礼法之争导致了中华法系的瓦解。

第10题:

试述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对诗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不仅开创了田园诗,而且前所未有地将日常生活表现得情趣盎然,富有诗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他创造了平淡自然的诗歌意境,为后人树立了诗歌艺术的更高标准。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他也有很多创造,
一是用新鲜活泼的内容给四言诗这种呆板僵化的形式注入新的生命;
二是发展了五言咏怀组诗,根据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命题,如《咏史》、《饮酒》、《咏贫士》、《归园田居》等,分类更加细致,在组诗的内部结构安排方面,有较前人更具匠心。陶诗不为时人所重,唐代田园诗派兴起,奠定其地位,赵宋以后陶渊明备受推崇,确立了一流大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