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题目

论述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述如何发挥大豆及其制品的营养价值及意义。


正确答案:

    大豆类蛋白质含量较高,并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氨基酸,属完全蛋白,其中赖酸含量较多,但蛋氨酸较少,与谷类食物混合食用,可较好地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提高其生物营养价值。    
    大豆类脂肪多以不饱和脂肪酸居多,是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患者的理想食物。  
    大豆经加工后,所含抗胰蛋白酶因子被破坏,消化率也随之提高。所以大豆制品更适合老年人食用。    
    此外,豆类中膳食纤维含量较高,特别是豆皮。经常食用可以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对冠心病、糖尿病及肠癌也有一定的预防及治疗作用。    
    大豆异黄酮为植物雌激素,可缓解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    
    大豆皂甙具有一定的减肥作用。    
    大豆膳食纤维能够减肥、降低血脂。

第2题:

论述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问题及其关系。


正确答案:

第3题:

请教教师资格考试论述题: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的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4分)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l8个月左右)。这个阶段所包含的矛盾就是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其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1分)
第二阶段,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一4岁)。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1分)
第三阶段,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主动性,克服内疚感。(1分)
第四阶段,变得勤奋的阶段(6—12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1分)
第五阶段,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20岁)。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1分)
第六阶段,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20~24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亲密对孤独,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1分)
第七阶段,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4—50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充沛感对颓废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充沛感。(1分)
第八阶段,达到完善的阶段(50岁以后)。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1分)
初中和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要始终给予学生有关其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当作“孩子”来看待,不要在其同伴或其他有关人员面前贬低或轻视他们。(3分)

第4题:

论述文种选择的意义及其规则。


正确答案: (1)正确选择文种的意义是:
第一,不同的文种具有不同的写作特点和写作要求,正确的选择文种,有助于促进公文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公文撰写质量。
第二,不同的文种揭示了不同的发文意图和不同的处理方式,正确选择文种,有助于使文件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
第三,不同的文种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效,正确选择文种,有利于维护公文的严肃性、权威性和时效性。
(2)正确选择文种应遵循的规则是:
第一,根据发文目的选择文种,才能使受文者准确的理解公文的意图和主旨,使公文发挥应有的效用。
第二,根据行文关系选择公文,才能准确地反映上下级之间、平级或不相隶属的机关组织之间的工作关系。
第三,根据发文机关的权限选择文种,才能符合发文机关自身的社会地位,才能使行文发挥相应的效力。
第四,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选择文种,才能使文种的选择和使用纳入规范化的轨道,行文才具有权威性。

第5题:

论规范伦理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正确答案: 规范伦理学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其理论形式:
⑴关于道德上的善和恶的问题即道德价值问题;
⑵关于道德上的应当问题即道德义务问题;
⑶关于做人的标准即道德品德问题,据此可以把规范伦理学分成价值论、义务论和德性论。
⑴价值论主要探讨的是道德善恶即道德价值及其标准问题,义务论着力研究的是道德义务或道德规范问题,德性论重点阐发的是人应该具有的秉性,品质或品格即道德品德问题。
⑵在同一规范伦理学体系内部,三者是有机联系的。如果说价值论和义务论侧重于行为或原则的善恶,那么德性论则更为重视那些具有动机的,遵循原则的行为者本身;如果说道德义务是道德善恶一般标准的具体化,那么道德品质则是道德价值标准和义务规范在行为个体身上的内化和凝结。(《新伦理学教程》魏英敏,P29)

第6题:

论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及其教育意义。


正确答案:
答: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一)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区分了2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使得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维果斯基提到的工具有两个层次:物质生产的工具和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与其他人以及语言等符号系统的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包括教学,对发展起形成性的作用。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信赖于周围人们的帮助,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儿童发展的情况取决于他们的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
2、心理发展观。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转化的发展有四个表现:(1)随意机能不断发展。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3、内化学说:他十分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掌握了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维果斯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
4、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主张教学应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促进发展。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因为儿童的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动态的,它取决于教学如何帮助儿童掌握知识并促进其内化。只要教学充分考虑到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就一定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二)对教学的影响:
维果斯基是一个建构主义者。首先,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其次,强调活动,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他认为活动是以语言及其他符号系统为中介的社会性活动。第三,强调内部心理结构,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过程,在新水平上整合新旧信息以形成新结构。
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教学模式,其中值得注意是的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要点:首先,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现活动,其次,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水平,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维果斯基的理论对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也有一定的指导性。
此外,维果斯基的思想也强烈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只局限于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如一些背景性和过程性因素。

第7题:

试论述孔子教学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
解析:
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位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主张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对他们做出准确的评价,并且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2)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孔子认为无论是培养道德还是学习知识,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对机械学习,提倡启发式教学。 (3)学、思、行并重。“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唯一手段。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学是手段不是目的,行才是终极目的,行比学更重要。由学而思而行,是孔子探索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 (4)提出了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①“由博返约”,意思是博学以获得较多的具体知识,返约是在对具体事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②“叩其两端”: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注意到事物的对立面,合乎辩证法。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实意义结合目前教学实际情况论述,言之成理即可。)

第8题:

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正确答案:


第9题:

试论伦理学的学科特征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1)论述伦理学的学科特征。伦理学是一门哲学理论学科,是一门特殊的规范学科,是一门独特的价值学科,是一门有广泛渗透力的实践性学科,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发展中学科。
2)结合当前我国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方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等论述学学习和研究伦理学的作用和意义。

第10题: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正确答案: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