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是怎样形成的?

题目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是怎样形成的?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形成: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政治路线和基本策略。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特别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要独霸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从而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抛弃过去的成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久﹐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形成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举行会议﹐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正式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会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论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路线和策略﹐批判了党内‚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
1936年5月﹐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声明愿意与一切进攻红军的武装部队停战议和﹐一致抗日。8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致书中国国民党﹐提议国共两党结成抗日统一战线。9月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向全党发出《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主动调整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改变过去‚抗日反蒋‛的口号﹐确定‚逼蒋抗日‛的总方针。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与当时在西北进攻红军的东北军将领张学良﹑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实现了停战﹐并结成了共同抗日的同盟关系。同年12月12日爆发了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迫使国民党政府停止了内战﹐从此初步形成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新局面。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五项国策和四项保证。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经过激烈斗争﹐通过了实际上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决议案。‚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的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合法地位的谈话。至此﹐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是在什么会议上确定的?


参考答案:

瓦窑堡会议


第2题:

中共中央在()会议上,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正确答案:瓦窑堡

第3题:

下面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C、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共立即发表宣言,倡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参考答案:D

第4题:

怎样认识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正确答案:表述:“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1)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为了发展进步势力,就要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放手发动人民群众,扩大抗日人民武装,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全国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和民众的抗日运动,这是整个策略的中心环节。
(2)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三方面条件:一是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三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
(3)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针对其两面政策(既主张团结抗日,又限共、溶共、反共,并摧残进步势力)共产党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以不破裂统一战线为底线。

第5题:

1935年12月指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会议是()


正确答案:瓦窖堡会议

第6题:

79.1935 年12 月,中共中央在( )上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方针。
A.八七会议B.洛川会议C.瓦窑堡会议D.十二月会议


答案:C
解析:

第7题:

下面对抗日民族统-战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第二天,中共立即发表宣言,倡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B、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 C、《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 D、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正确答案:A

第8题:

中共的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包括()

A.发展进步势力

B.争取中间势力

C.消灭反动势力

D.孤立顽固势力


参考答案:A, B, D

第9题: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上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 A、八七会议
  • B、洛川会议
  • C、瓦窑堡会议

正确答案:C

第10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和意义


正确答案: (1)形成: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政治路线和基本策略。
第一,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我国东北三省﹐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要独霸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从而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抛弃过去的成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八一宣言》初步克服了‚左‛关门主义的错误,标志着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
第二,一二‧九运动爆发,中共党员‚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得到了宣扬,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形成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935年12月17日-25日﹐瓦窑堡会议的举行﹐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论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正式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
第三,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共产的政策开始调整。由‚倒蒋‛转变为‚逼蒋,联蒋‛;由打倒一切帝国主义,武装保卫苏联变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以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等等。特别是,由下层统一战线,转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根本性的转变,是中共党为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
第四,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的转折点。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决议,从此初步形成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新局面。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根绝赤祸之决议案》,基本接受了中共主张,承认了停止内战的原则,国共合作初步形成。
第五,‚七七‛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突出,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合法地位的谈话。至此﹐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特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世界上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相比,有着新的历史特点。
1)它的成分极其广泛复杂。因为这个统一战线的任务和目标是团结全民族,反抗侵入国土的日本帝国主义。因此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中小地主、甚至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当权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这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空前未有的。
2)它是以国共两党党外合作的方式,以的两个政权、两个军队合作为基础的。一个是国民党领导的全国政权和军队,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局部政权和军队。其中,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和抗日根据地是它的中心支柱。这种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突出的特点。
3)这个统一战线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政治纲领,没有一个统一战线的正式机构。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共产党曾先后提出成立‚民族联盟‛,实行‚党内合作‛、成立‚国共两党委员会‛等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提出《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民族统一纲领草案》、《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协定草案》等作为国共合作抗日的共同纲领,但均为蒋介石所拒绝。最后,双方不得不采取一种特殊的方式,即没有成文,不固定,遇事协商,临时解决两党有关的问题。
总之,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国共两党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必须看到的是,由于没有一个共同纲领,也没有合作的具体组织形式,蒋介石集团虽然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但不承认两党的平等地位;特别在如何抗日救国的问题上,还存在着原则的分歧。因此,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
(3)历史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表明了蒋介石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证明了我党提出的‚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符合历史潮流,深得民心。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就是全民族奋起抗战的民族革命时期,全面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使我们党摆脱了以往狭小的处境,走向一个广阔的天地。此后,我们党利用这个统一战线,迅速发展了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猛烈地扩展了人民武装和政权;很快地发展和壮大了我们党的力量。这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同时,人民革命力量的新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步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