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的性质是什么?

题目

幼儿园教育的性质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规定幼儿园健康教育领域的总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知识,学习保护自己;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第2题: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正确答案:幼儿园课程具有以下基本属性:(1)基础性;(2)非义务性;(3)适宜发展性。

第3题:

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幼儿园既有教育性质,也有__________性质。


正确答案:
福利

第4题:

幼儿园教育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以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第5题:

关于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地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预备阶段
B.幼儿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
C.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D.幼儿园教育不属于学校教育制度的范畴

答案:C
解析:
幼儿园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结合题干C选项表述正确。

第6题:

日本幼儿园教育指导方法遵循的教育原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1)自发性原理;(2)环境原理;(3)兴趣原理;(4)体验原理;(5)自我发现原理;(6)个性化原理;(7)社会化原理;(8)反复练习原理;(9)发展的原理。

第7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第8题:

我国幼儿园的性质与任务是什么?


正确答案:

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性质。我国幼儿园的性质是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为幼儿家长安心参加工作提供便利。

(1)幼儿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要服务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每一个幼儿都连接着一个或者几个家庭,因此幼儿园牵动了全社会。我国在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幼儿园担负着更加重要的职责,要为“优生、优育、优教”起到保障作用,家长积极投身工作,安心事业。为家长服务是幼儿园的另外一大任务,幼儿园担负着满足家长需求和指导家长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责任,指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进行家庭教育,和幼儿园协调配合共同教育好幼儿。幼儿园担负与社区、家庭交流和合作的重任,以促进各种教育形式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推动幼儿的健康成长。

(2)幼儿园担负教育幼儿的责任。①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幼儿教育的任务是为幼儿基本素质的发展服务。幼儿教育的基础性就体现在为幼儿未来的发展提供全面的准备,开拓尽可能广阔的空间。②尽早发现幼儿的身心障碍,进行早期治疗。对于个体生理的残疾和障碍,如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补救。因此,对于3~6岁这个特殊的教育群体,幼儿园担负着早期发现幼儿身心障碍的重要职责。③对处境不利的幼儿进行补偿性教育,使广大幼儿接受平等的教育。21世纪推崇“教育人人平等”的理念,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园更应该坚持这一思想,保障每个幼儿的受教育权。

第9题:

幼儿园各种结构化程度的教育活动之间平衡的性质是什么?
在每日、每周以及每学期和每学年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合中,让各种不同结构化程度的教育活动之间取得协调和平衡的问题,就是在不同的层面上处理好游戏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处理好教师预设与儿童生成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10题: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差距仍然较为悬殊,表现为:(1)开始正规的学习生活,要求提高了。(2)幼儿园幼儿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教师不给幼儿打分,幼儿无压力,更谈不上对学习的责任感,而幼儿入小学成为小学生后,学习成为一种社会义务,开始系统地接受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进行基本的学习能力训练,这是社会的责任,这就迫使儿童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同样还要学习不感兴趣的内容,并且要求取得好成绩,这就需要有意识的努力。(3)学习内容从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要求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难度增大。(4)学校实行升留级制,学习程度以分数衡量,分数的高低会受到周围人们的评价和成人的奖惩,儿童之间的竞争,必然引起压力、紧张和情绪上的恐惧。(5)生活制度的变化。(6)师生关系的变化。(7)生活环境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