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而造成严重后果的,是本罪的加重处罚事由。这

题目

实施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而造成严重后果的,是本罪的加重处罚事由。这里的造成严重后果,不包括()

  • A、由于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而引起社会骚乱
  • B、致人轻伤的
  • C、致使停工停产,经济损失不大的
  • D、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C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什么是投放危险物质罪?其构成特征有哪些?如何划分本罪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界限?


参考答案:

是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特征: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4、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界限:
1、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的方法实施的故意杀人罪、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的界限。区分关键是看行为人实施的投放危险质的行为是否足以危及公共安全。
2、投放危险物质罪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界限。侵害的客体不同,投放危险物质罪侵害的是公共安;重大环境污染罪侵害的是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管理活动。客观方面表现不同,投放危险物质罪足以危害公共安,就构成犯罪既遂;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必须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才能构成犯罪。
3、犯罪主体不同。投放危险物质罪只能以自然人为主体;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4、主观方面不同。投放危险物质罪只能出于故意,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只能出于过失。


第2题:

周某与研究生室友李某关系不好,二人互相看不惯。周某有一天从学校的实验室取得有关物质,投入到宿舍的饮水机中,之后李某喝下饮水机的水,造成李某死亡。对于周某的处理,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B.构成故意杀人罪
C.投放危险物质罪和故意杀人罪并罚
D.投放危险物质罪和故意杀人罪从一重处罚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故意杀人罪的具体运用。参见《刑法》第232条故意杀人罪的规定。

第3题:

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的行为,使公共安全处于危险状态,即使没有造成实际的损害结果,也构成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既遂。()


参考答案:√

第4题:

某日,王某在网上发帖,声称自己在本市取水源投入30斤“毒鼠强”,并配有投放照片。在发帖后造成市民的严重恐慌。后经证实,王某投放的是淀粉,并非“毒鼠强”。对王某的行为,应当()。

  • A、以投放危险物质罪追究刑事责任
  • B、以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追究刑事责任
  • C、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追究刑事责任
  • D、以寻衅滋事罪追究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B

第5题:

实施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而造成严重后果的,是本罪的加重处罚事由。这里的造成严重后果,是指()

  • A、由于投放虚假危险物品而引起社会骚乱
  • B、致人重伤、死亡或者自伤、自杀、精神错乱的
  • C、致使停工停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
  • D、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正确答案:A,B,C,D

第6题: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具体表现形式有()

A.投放虚假的爆炸性物质

B.投放虚假的毒害性物质

C.投放虚假的放射性物质

D.投放虚假的传染性病原体物质


参考答案:A, B, C, D

第7题:

下列关于战时故意提供虚假敌情罪的表述正确的有:()

A:本罪是结果犯,只有造成严重后果的方构成犯罪
B: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我军的作战利益
C:本罪在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即明知是虚假的敌情而向武装部队提供
D:本罪的主体只能是除军人以外的其他人员

答案:A,B,C,D
解析:
【考点】战时故意提供虚假敌情罪的犯罪构成。详解:根据《刑法》第377条的规定,战时故意向武装部队提供虚假敌情,造成严重后果的,构成战时故意提供虚假敌情罪。

第8题:

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犯罪主体是已满()周岁的人。


参考答案:14

第9题:

在公共汽车上,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的,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正确答案:错误

第10题:

简述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正确答案: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是指行为人故意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构成特征包括:
1.侵犯的客体是社会管理秩序。社会管理秩序包括生产、工作、生活、学习、教学、科研等各方面的社会管理秩序。
2.客观方面表现为投放了虚假的爆炸性、危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行为人用上述物质,向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或者个人进行投放,造成公众心理恐慌,致使社会秩序混乱。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4.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敌意。过失不构成本罪,至于因何种目的并不影响犯罪的成立。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