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称:“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机,动言中

题目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称:“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请结合李斯的《谏逐客书》加以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称:“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那么,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是如何“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而使得秦王收回“逐客“成命呢?
主要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紧紧围绕“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进行层层深入地论证;
二是在艺术手法上,不仅善于用比(对比、类比、比喻)的手法,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同时气势奔放,文采斐然。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极富于文采,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李斯的这篇奏章成功,最重要的的特点是对比。他开头提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把“逐客”说成是“吏议”,使秦皇容易听下去,这就是“顺情”。接下来历举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任用客卿所收到的功效,这就“入机”,又以“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会怎样,作正反对比,逐客的错接下来转到论述秦王,另起波澜。从秦王爱好的色乐珠玉都不产于秦,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非常鲜明地揭露出秦王“使物用人”这两者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暴露出逐客之非。“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
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
这样波澜起伏,终于打动了秦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A

B



第2题: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正确答案:正确

第3题:

"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出自()的《文心雕龙》。

A、王国维

B、刘勰

C、沈德潜

D、刘熙载


答案:B

第4题:

翻译: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正确答案: 秦王(采纳了李斯的意见)于是废除了逐客的命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第5题:

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

  • A、陆机《文赋》
  • B、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 C、曹丕《典论•论文》
  • D、钟嵘《诗品序》

正确答案:A

第6题: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专门讨论文学风格的是()

  • A、神思篇
  • B、情采篇
  • C、比兴篇
  • D、体性篇

正确答案:D

第7题:

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

  • A、陆机《文赋》
  • B、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 C、曹丕《典论·论文》
  • D、钟嵘《诗品序》

正确答案:A

第8题: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这段文字出自()。

A曹丕《典论.论文》

B陆机《文赋》

C刘勰《文心雕龙.风骨》

D钟嵘《诗品序》


A

第9题: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所谓的“情”和“采”的含义各是什么?两者的关系怎样?


正确答案:情指思想感情,即文章的本质,属于思想内容的范畴;采指作品的文采,即语言技巧,属于表现形式的范畴。刘勰认为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内容是经,形式是纬,形式依附于内容,内容又有赖于形式来表达,二者应相互结合,达到华实兼顾,文采并美的境地,这才是好文章

第10题: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出自于()。

  • A、刘勰的《文心雕龙》
  • B、屈原的《九章》
  • C、陆机的《文赋》
  • D、毛苌的《毛诗序》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