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题目

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墨子思想的核心是()

A.节用

B.兼爱

C.尚贤

D.非攻


参考答案:B

第2题:

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子

答案:C
解析:

第3题:

“兼爱”是墨子的中心思想。()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墨子》的主要思想是()

  • A、仁政
  • B、兼爱
  • C、非攻
  • D、人道

正确答案:B,C

第5题: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其思想代表()。

  • A、新兴地主利益
  • B、富商利益
  • C、奴隶主利益
  • D、平民利益

正确答案:D

第6题:

墨家的管理思想主要是“兼爱”。主要代表人物是()。

A.孙子

B.墨子

C.老子

D.孔子


参考答案:B

第7题:

试述墨子“兼爱”主张的主要内容。
首先,墨子主张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是有明显区别的。墨家的兼爱不分等差,不分亲疏,不分先后,他们对儒家仁爱理论中那种分等差,分亲疏,分厚薄,由近及远的爱人之道持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这种爱人的理论正是造成天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其次,墨子认为天下乱的原因在于人们自爱而不能相爱,亏人而利己。在墨子看来,人与人之间和社会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来自人民的偏爱,当人们只知爱我而不知爱人的时候,当人们只知爱我之亲儿不知爱人之亲的时候,当人们只知爱我国而不知爱人国的时候,人们就会贼人之身,害人之亲,寡人之家,侵人之国。在这里,墨子把矛头直接指向了道家的贵己主义和儒家的仁爱主义。墨子认为,如果人们在思想上和感情上都消除了人我之别,把人身看成己身,把人亲看成己亲,把人家看成己家,把人国看成己国,全心全意去爱别人,别人就不会对自己施以相恶相贼,而会全心全意来报答我,如此一来,我虽不自爱,而天下人都来爱我,我不偏爱自己的亲人,而天下人都来偏爱我的亲人。那么,儒家提出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盛世就会来到。
第三,墨子所说的“兼爱”还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利人实践活动。墨子提出的口号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与此相适应,墨子还主张“除天下之大害”即努力制止国与国之间的攻伐,批评厚葬久葬及礼乐制度,提倡节用,薄敛、爱民,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第四,“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兼爱”的基本要求。墨子认为,兼爱之道是不论亲疏、贫富、贵贱的,而只看是否遵从于义。一个人如果不义,即使是父兄也不应该放过,一个人如果为义,即使是路人,也要视之为父子兄弟。总之,对于墨家来说,不义的父便不是父,不义的亲便不是亲。这种人伦关系,与儒家的宗法制度和亲亲、尊尊的原则的完全对立的。
第五,对于如何实行“兼爱”,墨子提出了三个方法:
一是君主提倡。墨子认为,实行“兼爱”的关键在于君主提倡。
二是社会中要有一部分先觉者身体力行。墨子认为,天下愈是自利者多,自己就愈是应当加倍实行“兼爱”之道。
三是建立宗教,尊天信鬼。为了推行“兼爱”,墨家宣传上帝鬼神不仅是存在的,而且还是“兼爱”,主持正义的。墨家指出,上帝鬼神十分明察,不论人们在何种地方做了坏事,鬼神都能够发现,上帝鬼神都能够战胜。如果人们施行“兼相爱,交相利”,上帝鬼神都能够明察,并能够“赏善罚暴”。
在这里,墨子把正义的胜利寄希望于彼岸世界,这是其“兼爱”理论缺乏力量的表现。大家知道,墨子生活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人们在道德、情感、心理上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消灭自私,而“兼爱”学说却要求人们灭除自私、公其身而爱人,这在理论上不过是一种空想。他在秦汉之后湮灭无闻,看来也是绝非偶然的。

第8题:

以下各古代思想家中,提出“非攻”“兼爱”等主张的是。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子

以下各古代思想家中,提出“非攻” “兼爱”等主张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子


正确答案:C

第9题:

()是春秋末战国初的平民思想家,其门徒大多来自民间,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

  • A、孔子
  • B、老子
  • C、墨子
  • D、庄子

正确答案:C

第10题:

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 B、孟子
  • C、墨子
  • D、韩非子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