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药如何?

题目

何谓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药如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恶寒发热,头痛项强,无汗,脉浮紧,其证候是()

  • A、太阳中风证
  • B、太阳蓄水证
  • C、太阳蓄血证
  • D、太阳伤寒证
  • E、少阳证

正确答案:D

第2题:

简述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鉴别要点。


正确答案: 太阳蓄水和太阳蓄血两证,皆为太阳经表之邪不解而随经入里所致。其病位均在下焦少腹,见症均有少腹急结。不同点在于:太阳蓄水证病在膀胱气分,气化失常,故必见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病在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志如狂、发狂,因不关气分,所以小便自利。可见两者鉴别要点,在于小便利与不利,以及神志正常与否。

第3题:

恶寒发热,头痛项强,无汗,脉浮紧,其证候是( )

A.太阳伤寒证
B.太阳蓄血证
C.少阳证
D.太阳中风证
E.太阳蓄水证

答案:A
解析:

第4题:

阳明蓄血证与太阳蓄血证有哪些异同?


正确答案:阳明蓄血证与太阳蓄血证均属蓄血证。太阳蓄血证,为太阳之邪不解,随经入腑,热与血结于下焦,以致出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阳明蓄血证,为阳明邪热与久有之瘀血相结于肠内,心神失养,故见喜忘,大便虽硬而易出,其色必黑。太阳蓄血多为“新瘀”,而阳明蓄血为“本有久瘀血”,也即内有“宿瘀”。两者成因和临床表现虽有差异,病机均为邪热与瘀血相结,故治疗均用抵当汤。

第5题:

何谓太阳蓄水证?试述太阳蓄水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药。


正确答案:太阳蓄水证是太阳病腑证之一。因太阳病表证失治或者误治后,邪气不解,循经入里,影响太阳之腑膀胱的气化行水功能,而邪与水结,停蓄于下焦的症候,谓之太阳蓄水证。
《伤寒论》论及太阳蓄水证的原文主要有71、72、73、74条。关于太阳蓄水证的成因病机,根据原文71条“太阳病,发汗后”,72条“发汗已”,73条“伤寒汗出”,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等所述,可知本证形成于太阳病发汗不当或者失于治疗之后。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里,膀胱气化不利,而水蓄下焦则是其病机。
太阳蓄水证是太阳经腑表里同病。其临床既有表证仍在之发热恶风寒、头痛脉浮等表证;又有小便不利,口渴欲饮水、饮水渴不解,甚则饮入即吐,小腹拘满急迫等水蓄膀胱之里证的表现。
太阳蓄水证以通阳化气利水,兼解表邪为治法,五苓散是其主方。药用泽泻、猪苓、茯苓渗湿利水;白术配茯苓、健脾培土制水;桂枝辛温解散表邪,配茯苓通阳化气行水。全方内助膀胱气化、通水腑而利水湿,外解太阳未尽之表邪,共奏化气行水,通里达表之功。

第6题:

试比较阳明蓄血证与太阳蓄血证。


正确答案: 二证均为蓄血证。太阳蓄血证,为太阳之邪不解,随经入腑,热与血结于下焦,以致出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阳明蓄血证,为阳明邪热与久有之瘀血相结于肠内,心神失养,故见喜忘,大便虽硬而易出,其色必黑。太阳蓄血多为“新瘀”,而阳明蓄血为“本有久瘀血”,也即内有“宿瘀。”两者成因和临床表现虽有差异,病机均为邪热与瘀血相结,故治疗均用抵挡汤。

第7题:

简述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区别。


正确答案: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皆为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入里所致。其病位均在下焦,主证均可见少腹急结。不同点在于:太阳蓄水证为邪气与水结在膀胱气分,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故见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为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志方面的症状,如其人如狂或发狂。因邪结于血分,不关气分,故小便自利。由此可见两者的鉴别要点为:小便利与不利,有无神志症状。

第8题:

可见消渴的证候是()

  • A、太阳蓄水证
  • B、阳明胃热弥漫证
  • C、太阳表证
  • D、太阳蓄血证
  • E、厥阴病提纲证

正确答案:A,B,E

第9题:

哪项不是蓄血证的病机是()

  • A、血蓄膀胱,气化不利
  • B、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
  • C、阳明病,其人喜忘
  • D、太阳随经,瘀热在里

正确答案:A

第10题:

阳明蓄血证与太阳蓄血证的治法、方药是相同的。


正确答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