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相如何论述“真知”与实践的关系?

题目

王廷相如何论述“真知”与实践的关系?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对“真知”的探讨是宋明理学知行观的重要内容。理学家无不以为自己的知即是真知,而真知就是指能落实到行之知,不能行之知则必不是真知。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在气学派思想家看来,又事实上取消了行的地位,故必须对此提出批评。
王廷相不同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但也不赞成程朱的知先行后。在他看来二者的弊病是“皆不于实践处用功,人事上体验”。实践是王廷相知行观的基础范畴和评价标准,他据此认定王学和朱学都是脱离实践的“有害”之学。事实上,自宋以来,学者们虽然都追求“真知”,但因其税离实践,结果走向了歧路。故只有“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人的认识活动包括知指导行和行检验知的全过程,“真知” 只能产生于实行践履之中。
所以,王廷相不止在理论上强调知行兼举,而且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实地实事的仔细考察,纠正了不少前人的认识谬误,从而使他的“真知”说也就更具有力量。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非相篇》中,荀子论述的三个问题是()。

  • A、否定相人之术、论述了“法后王”、有关礼义的必要性与方法
  • B、否定相人之术、论述了“法后王”、有关辩论的必要性与方法
  • C、否定相人之术、论述了“法后王”、有关治家的必要性与方法

正确答案:B

第2题:

与李梦阳并称为“前七子”的领袖的是()。

  • A、康海
  • B、徐祯卿
  • C、王廷相
  • D、何景明

正确答案:D

第3题:

结合当前课程改革实践,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正确答案:
(1)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2)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  
(3)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4)知识与能力各自具有独立性,分属于不同范畴。
(5)在教育实践中要处理好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这一基本关系。

第4题:

论述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公平,是指如何处理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也就是所谓合理分配。效率,是指人们工作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往往与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方式相联系,要是一个国家的国有资本在生产活动中所占比率很高,政府资本大规模地介入生产过程,那么这个国家就一定会提出效率优先的原则。因为只有只有提高效率,鼓励先进,发展生产,才能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真正实现公平。另一方面提出效率优先的国家,为了实现公平也会对过高的各人收入采取优先的措施进行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财富的福利最大化和社会稳定,为进一步提高效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公平与效率在同一时空上是存在矛盾的,这种矛盾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政府调控如果过多地向公平倾斜就会牺牲效率,过多向公平倾斜,就会使一部分生产要素的价值得不到现实,劳动者与资本在市场上的活力就会下降,从而降低效率。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劳动积极性的发挥,劳动效率的提高,是受分配是否合理影响的。政府加入将劳动者或者资本在市场上获得的正常收入,过多的通过税收集中起来,重新进行有利于低收入者的分配,意味着对一部分劳动者劳动收入的剥夺,久而久之这部分人的劳动效率就会下降。但如果过分向效率倾斜,任凭市场机制作用的调节,因种种原因,不同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无限扩大,出现贫富过度分化,穷人生活水平不断恶化,那样不仅市场消费会出现萎缩,而且社会稳定也会受到威胁,也谈不上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
3、判断公平与效率处理是否得当的一般标准可以是这样的,当向效率倾斜影响了公平最终效率也不能提高时,就表明政府需及时调控原有政策而向公平倾斜了,因为这是很可能已是消费持续走低,货币的边际总效用下降,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不出去,企业面临破产了。这时只有向公平倾斜,增加转移支付,提高社会公平程度才能提高效率。而当政府在向公平倾斜的时候,牺牲了效率最终社会公平也得不到实现,这说明已过多地向公平倾斜,应该考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整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允许不同劳动者,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收入的不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为实现社会公平创造条件。
公平与效率作为一对矛盾需要不断地加以调整,不能认为这对矛盾在一定制度下可以一劳永逸地自我解决。

第5题: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正确答案:两者都强调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考察和实践研究来求取真理。但是在对于所求得的“理”的认知方面,两者又有区别。理学家讲求的“理”,作为万物的根源而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格物致知”要获得的,是这一先验性存在并且亘古不变的“理”而“实践出真知”要取得的是一种与实践并行并长的真理性知识,并不固定而是处于发展之中。

第6题:

荀子在()中论述了与正名有关的名实关系及如何制定名称的问题。

  • A、《成相篇》
  • B、《正名篇》
  • C、《天论篇》

正确答案:B

第7题:

王清任对“重视实践,反对臆度”是如何论述的?


正确答案: 王氏云:“古人立方之本,效与不效,原有两途。其方效者,必是亲治其症,屡验之方:其不效者,多半病由议论,方从揣度。以议论揣度,定论立方,如何能明病之本源?”强调医者治病著书,必亲治其症.屡验方法,万无一失,方可传于后人。

第8题:

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正确答案: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原理来源于语文教育实践,反过来也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开展语文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教育实践,可区分为管理,研制和应用三种类型:
(1)语文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践: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行政对语文课程和教学过程的计划、实施和监督的组织行为。
(2)语文课程研制实践:是指教育行政官员、课程与教学专家和语文教师,有组织的编制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组织语文课程和教学实施,开展语文课程和教学评价活动等。
(3)语文教学应用实践:就是教师和学生根据语文课程和教学计划,使用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 这三种实践是密切相关和紧密联系的。
三: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组织教育管理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家和语文教师联合开展研究和实践,是实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与语文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随着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发展,师生将逐步成为语文课程的研制者、应用者和评价者,实现管理、研制和应用的一体化。

第9题:

哈贝马斯怎样论述目的理性行动和交往行动之间的关系?实践意义如何?


正确答案: 1.晗贝马斯把社会行动区分为两大类:目的理性行动和交往行动,并指出两类行动具有不同的规范结构。目的理性行动中的规范结构展开于主观与客观之间,亦即展开于人与物之间,而交往行动中的规范结构则展开于主观之间,亦即展开于人与人之间。目的理性行动把功利目标、手段选择、技术操作、价值测评和决策筹划等因素考虑周全,并使这些因素在目的理性行动中协调一致,这就是目的理性的规范结构。交往行动的规范结构要求人们在交往中按照真、诚、正、通四条原则行事(或根据交往理性行事),这也就是哈贝马斯追求的交往行动理性化。
2.晗贝马斯观点的实践意义在于,在现实生活中,要把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等面对客观事物的行动向面对人的交往活动区分开,不能用对待物的原则或行为方式去对待人。

第10题:

哈贝马斯如何论述目的理性行动和交往行动之间的关系?其实践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哈贝马斯把社会行动区分为两大类:目的理性行动和交往行动,并指出两类行动具有不同的规范结构。
目的理性行动中的规范结构展开于主观与客观之间,亦即展开于人与物之间,而交往行动中的规范结构则展开于主观之间,亦即展开于人与人之间。
目的理性行动把功利目标、手段选择、技术操作、价值测评和决策筹划等因素考虑周全,并使这些因素在目的理性行动中协调一致,这就是目的理性的规范结构。
交往行动的规范结构要求人们在交往中按照真、诚、正、通四条原则行事(或根据交往理性行事),这也就是哈贝马斯追求的交往行动理性化。
哈贝马斯观点的实践意义在于,在现实生活中,要把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等面对客观事物的行动同面对人的交往活动区分开,不能用对待物的原则或行为方式去对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