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孔子关于道德教育和教师的思想。

题目

试析孔子关于道德教育和教师的思想。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孔子关于道德教育思想:①立志乐道,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解决前进的动力。②自省自克,贵在培养道德自觉。③身体力行,知行统一,言行一致。④改过迁善,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错误相辅相成。
(2)孔子关于教师的思想: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②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③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伟大贡献。(关于道德教育与教师的思想)


参考答案:

孔子,名丘,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在指导封建社会的教育实践,最具权威性。两千年间,其影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他在教育史上的伟大贡献是多方面的:
(1)、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教育的传播会影响政治,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有效,强调教育的作用和重要地位;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肯定了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
(2)、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赋予平民;
(3)、关于教育目的,他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提倡“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
(4)、教育内容方面,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学内容,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在伦理道德教育的科目中,孔子最重视诗、礼、乐。强调教育要使学生认识社会,熟悉人事,了解人生,而不是崇拜神灵。
(5)、在道德教育思想方面,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身体力行,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自省自克,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
(6)、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专长,造就各类人才;首倡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学习;强调学思行结合,鼓励学生努力掌握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由博返约,主要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教学需要师生双方配合协作,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必须要有乐学、好学、不耻下问、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7)、树立教师的典范,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爱护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学相长。
(8)、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同时,孔子形成了自己的学说,通过讲学在私学组织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9)、重视历史文献的继承和整理研究,编辑《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第2题:

在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中,是最高的道德概念()

A.礼

B.仁

C.孝

D.德


参考答案:B

第3题: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主要可以分为教育本质论、对改良教育思想的批判、()、关于教师的思想和关于青年教育的思想等五个方面。

A.关于素质教育的思想

B.关于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想

C.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D.关于职业教育的思想


参考答案:B

第4题:

试析自我意识理论在道德教育中应用。
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应该充分掌握其自我意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以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
(一)思想品德教育要形成受教育者积极的自我评价
在个体的自我认识中,自我评价居于核心地位,自我评价与个体的社会行为密切相关,个体如果自我评价良好,就可能做出各种亲社会行为;如果自我评价低,就会促使他们转向反社会的发展道路。而个体的自我评价首先源于他人尤其是父母和教师的观点,父母和教师对儿童和青少年所作的具体评价,无论是情感的还是智力的都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教育者对他们是积极的评价会促成个体自我评价的提高,反之,教育者对其评价过低,儿童和青少年就有可能转向反社会行为方式去提高自我评价。因此,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要避免造成自我评价过低的不正确的教育方法。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对自我形象十分注意,对自己的生理特征、个性特点、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较为重视,希望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了解自己,对他人评价十分关心和敏感。但是,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在对待他人评价方面还缺乏正确的态度,其自我评价存在着片面性、主观性和被动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育者无论采取什么方式评价他们,都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从正面出发进行评价,以正面引导和鼓励为主,批评和纠正错误为辅,把评价和教育结合起来。
(二)珍惜和保护受教育者的自尊心
自尊是个体自我体验的中心内容,是个体的主要动机之一。儿童和青少年的自尊同样受他人特别是父母和老师的影响,因此,教育者对他们自尊心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教育者对儿童和青少年有正确的期望和暗示,对他们持珍惜和爱护的态度,他们的自尊心便会提高;反之,教育者如果对其期望不当,有爱或憎的过分表现,则其自尊心就容易受到伤害。儿童和青少年单纯、向上和积极,他们得到教育者的尊重、信赖和鼓励的话,就会体验到更多的愉悦情绪,会更加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提高个体品质,所以,教育者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观察他们细微的进步,多与他们进行情感的交流。同时,在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时,也要把尊重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三)帮助受教育者进行正确“理想自我”的设计
“理想自我”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社会环境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勾画出的自己前进和奋斗的目标,是在实践中推动自我发展的动力。受教育者的“理想自我”一经形成,就具有一定的价值标准,成为受教育者内心的一个自我尺度,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受教育者的“理想自我”是在教育影响下由不成熟、不完善向成熟、完善渐进形成的过程,教育者要细心地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指导他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设计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理想自我”,并不断地帮助他们进行修改、补充和更新,使之变得更加现实,更加明确,使其既能体现出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又能体现出他们自己的个性特征,把个体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统一于“理想自我”之中。

第5题:

论述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答案:
解析:
(1)孔子的德育论。 孔子认为,成为君子的主要标准是道德品质修养,“仁”与“礼”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为道德规范,是人必须接受的外在社会行为规范,“仁”是最高道德准则,是对生命及其价值的珍视和关爱,即“仁者,爱人也”。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为精神指导,也就是说“礼”与“仁”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仁”的最重要的两项是“孝”与“忠”。 从“仁”出发,培养人们“爱人”的情感,启发人们自在的道德自觉,主要有两条路线: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内发的道德修养路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这是一条外铄的道德修养路线。 并且,孔子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有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学思行并重。 (2)孔子德育论的当代价值。 孔子在长期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总结出道德教育思想的学说理论体系,是我国道德教育中宝贵的历史财富。针对现代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试图从孔子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的主要特征——“学、思、行”中深入分析挖掘其内涵意义,以期在现代道德教育和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①孔子的德育论是以“君子”为目标的理想信念教育。孔子主张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人”和“君子”。要求德才兼备,他为整个中华民族定格了人格理想。可以说是将人的内在精神风度与外在言行举止都升华到一个高于常人的境界,成为世人效法的楷模,成为一种较高的人生境界。对于我们现代德育来说,德才兼备,以德为重的培养目标是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的。当前,我国教育应该通过创造人人所景仰的人格典范,引导人们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激励个人完善自我,形成坚强的意志。 ②孔子的德育论是以“仁”为核心内容的和谐精神教育。求“仁”是君子的本质特征,“仁”是君子的核心精神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仁”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前提,协调和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调整和削弱在竞争中出现的紧张的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与融洽。如今,“仁”与“礼”依然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核心思想,虽然今日“礼”的内容已经有所变化,但是“仁”的精神将会被传承,以符合当今时代“礼”的形式予以表达。 ③孔子的德育论是以“德性优先”为原则的道德自律思想。孔子主张身体力行、学思行并重、立志自省等德育原则和方法,其根源就是孔子十分注重受教育者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内化德育途径,在教育过程中充分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将受教育者作为德育主体,通过调动积极性与主动性,身体力行,去完善自己的人格来进行道德教育。长期以来,传统德育忽视人的主体性,不顾受教育者的道德的内化规律,否定他们的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导致人们对规范的遵守并非出于道德需要,而是南于外力的强制,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成效。当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个体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是个体的内在需要与社会道德原则的对话过程,是受教育者不断觉悟的过程,总之,不是一个纯粹外在灌输的过程。面对多元化文化社会的时代背景,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孔子思想中培养道德主体人格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在这个多元的社会中树立现代德育观,尊重主体,由灌输走向对话,由限制个性走向发展个性。 ④孔子的德育论是以“下学而上达”“学思行并重”为方法的德育活动。“下学而上达”把德育活动描述为一个连续的过程,“下学”与“上达”二者缺一不可,“上达”蕴含在“下学”中,通过“下学”的德育活动得以体现出来,“下学”是德育活动中通向“上达”的途径,在“下学而上达”中“下学”的地位至关重要。孔子尤其注意“下学”,“能下学,自然上达”。当代德育教育缺乏时效性是人们普遍担忧的问题,现代德育教育学术气氛浓厚,德育形式化,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环境、道德实践相脱离。今天的道德教育应该进行整体改革,不仅要学习书本的知识,而且一定要同道德实践相联系,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做到言行一致,做到多做实事,从而将德育落实到实处。

第6题:

教育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2009年7月1日联合下发( )明确了其德育目标、方向和内容。

A.《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

B.《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

C.《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

D.《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


正确答案:C
教育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2009年7月1日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其德育目标、方向和内容。

第7题:

概述董仲舒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答案:
解析:
(1)德教是立政之本。 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为主,刑罚为末为辅。 (2)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 所谓“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 弟、朋友。 所谓“王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尽管“三纲”思想并非由董仲舒首先提出,但他对此进行了系统论证 并使之在教育和伦理实践中产生深刻影响。 从此以后,臣忠、子孝、妻顺成为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道德规范。 (3) 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①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董仲舒认为,个体行为的动机比行为的效果更具有道德价值。在法律上,他属于 “原心定罪”派,认为“志邪者不待成” “本直者论其轻”。这种强调思想和行为动机的精神,落实到个人道德修养上,就是要求人们心正意诚,立志做一个适合封建国家要求的人,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将有损于封建纲常、有害封建国家利益的意念泯灭在内心萌芽状态。 对体现封建国家利益原则的道义和追求应髙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只有这样,人生 才能获得高度的和谐和最终的满足,也应是人生的基本取向。“正其谊(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正是董仲舒对这一道德修养原则的总概括。 ②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董仲舒认为,个人修养中应该特别注意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之法在爱人, 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③ "必仁且智”。 董仲舒提出“必仁且智”的命题,认为在道德修养中必须做到"仁"与"智"的统一。他突出强调了道德修养中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第8题:

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有()。

A.改过迁善

B.身体力行

C.自省自克

D.立志乐道


参考答案:ABCD

第9题:

简要评述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孔丘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修养。“礼”与“仁”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 学礼要做到一切视听言行都符合礼的规范。礼要有一定的形式,但更应该重视的还是礼的内容,要体现一定的思想感情,否则就徒具形式。在道德教育中,提倡礼的教育要贯注仁的精神,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能真正充实。以仁的精神来对待不同的伦理关系时,就有不同的更具体的道德规范,其中最重要的两项道德规范是忠与孝。“忠”要求对人尽心竭力、诚实负责:“孝”要求尊敬和顺从父母仁德的实行可分忠和恕两方面,即消极的方面和积极的方面,“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孔丘还总结了一些进行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一是立志,以志于仁道为个人志向和人生理想,并且坚持志向,不为外来因素的干扰而动摇。二是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三是力行,努力按道德规范进行实践。四是中庸,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发生偏向,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五是内省,不论道德认识或是道德实践,都需要有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六是改过,人会犯错误是客观存在,“过则勿惮改”,正确的态度是重视改过。

第10题:

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有()。

  • A、 身体力行
  • B、 改过迁善
  • C、 自省自克
  • D、 立志乐道

正确答案: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