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罪的概念与主要特征是什么?认定本罪应划清哪些界限?

题目

盗窃罪的概念与主要特征是什么?认定本罪应划清哪些界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什么是生产、销售伪劣产罪?其构成特征是什么?认定本罪应注意划清哪些界限?


参考答案:

指生产者销售在产掺杂、掺假,以假允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行为。
特征:
1、客体是国家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和市场管理制度。
2、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产品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
3、主观是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又包括单位,具体表现为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两类人。
4、主观方面由故意构成。
界限:
1、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非罪的界限。一是看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故意,二是要严格界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含义;三是看销售金额大小。
2、区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生产、销售假药、劣药、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等特定种类的伪劣产品犯罪的界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犯罪对象是不特定的,而生产、销售假药、劣药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等犯罪对象是特定的。
3、停止形态的认定。销售金额3倍以上的,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
4、共同犯罪的认定。
5、数罪的认定。


第2题:

故意杀人罪的概念和主要特征是什么?认定本罪应划清哪些界限?


参考答案:

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特征:
1、侵犯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利。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界限:
1、直接故意杀人与间接故意杀人的界限。
2、致人自杀或帮助他人自杀案件中罪与非罪的界限。
3、“间接杀人”问题的认定和处理。


第3题:

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认定本罪时,应注意划清哪些界限?


参考答案:

概念:指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行为。
特征:
1)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弹药的管理制度
2)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4)犯罪主观方面直接故意。
界限:与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罪的界限。如果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是为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那么按照牵连犯的处罚原则,择一重罪处罚即定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罪,否则定本罪。


第4题:

什么是抢劫罪?其主要特征是什么?认定本应划清哪些界限?


正确答案: 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特征:
1、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公私财产所用权也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
2、客观方面表现为对财物所有人、持有人或者保管人等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财物,或者迫使其当场交出财物的行为。
3、主体是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必须出于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界限:
1、抢劫罪与非罪的界限。抢劫罪既侵害公私财产所有权又侵害公民人身权利,其客体的双重性决定了本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
2、转化型抢劫罪的认定。刑法典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证据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3、抢劫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未遂标准,
一是认为抢劫罪是侵犯财产罪,应当以是否抢得财物为既遂与未遂的标准。
二是认为抢劫罪虽然是侵犯财产罪,但同是也侵犯了人身权利。
三是认为抢劫罪是双重客体,应当在不同的情况下以不同的标准区分既遂与未遂。如果抢劫行为造成伤害或者死亡结果,则不论是否取得财物,都成立抢劫既遂。
4、抢劫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界限。为抢劫而预谋杀人或抢劫过程中为制服被害人而故意杀人的应认定为抢劫罪,而杀人是其为达到劫取财物的目的。
5、抢劫罪与绑架罪的界限。所属类罪不同;侵犯对象不同;手段行为不完全相同;实施犯罪行为的时间和地点不同;犯罪主体不同。
6、抢劫罪与抢夺罪的界限。犯罪客体不同;在客观方面表现不同;对犯罪结果的要求不同;在主观内容上有所不同。

第5题:

绑架罪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认定本罪应当划清哪些界限?


参考答案:

指以勒索财物或者满足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麻醉等方法非法劫持、控制他人的行为。
特征:
1、侵犯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
2、客观方面表现行为人使用暴力、胁迫、麻醉等方法非法劫持、控制他人的行为。
3、犯罪主体一般情况下是一般主体即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才能构成,在绑架人质后杀害被绑架人的情况下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界限:
1、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的界限。区别侵犯的客体有差异绑架罪侵犯只是他人的人身权利而且往往还有他人的财产权利或其他权利;非法拘禁罪侵犯的则只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行为方式有所不同。绑架罪只能以作为方式实施,并且使用暴力等手段;非法拘禁罪则既可以是作为方式也可以是不作为方式,暴力色彩不太浓厚;主观方面目的不同。绑架是以勒索财物或其他非法利益为目的;非法拘禁则以索取债务或者被害人受拘禁之苦为目的。
2、绑架案件中一罪与数罪的界限。在绑架案件中往往会出现被绑架人受伤、死亡等情况,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不发生数罪问题,因为刑法已将其作为结果加重犯作了明确规定。通常说的撕票只能依绑架罪一罪处罚,而不应另定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等。


第6题:

保险诈骗罪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认定本罪应划清哪些界限?


参考答案:

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非法获取保险金为目的,违反保险法规,采用虚构保险标的、保险事故或者制造保险事故等方法向保险人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
特征:
1、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保险人的财产所有权,也侵犯了国家保险管理制度。
2、客观方面表现为在保险活动中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
3、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能由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构成。
4、主观方面只能由故意构成。
界限:
1、区分保险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
2、区分保险诈骗诈骗罪的一罪与数罪。


第7题: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概念和主要特征是什么?认定本罪应划清哪些界限?概念:指因过失造成他人死亡的行为。


参考答案:

特征:
1、侵犯的客体,与故意杀人罪相同,主他人的生命权利。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致人死亡的行为,并且实际上造成了他人死亡的结果。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是过失,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
认定本罪应:
1、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界限。自信能够避免发生死亡结果,结果却致人死亡,就应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如果行为对于是否发生死亡抱着无所谓的放任态度,即使并不希望结果发生,但凭借的也仅是侥幸心理,就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2、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意外事件的界限。
二者区别:就在于查明行为人在当时情况下是否应该预见或者是否能够预见死亡结果的发生。如果行为应预见但疏忽大意没预见,导致他人死亡,就认定为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罪;如果行为人不负有预见责任或者根本不可能预见结果死亡,就应认意外事件,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


第8题: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认定本罪时,应划清哪些界限?


参考答案:

指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由于不服从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
特征: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不服从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有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才能
成为本罪的主体。
4、本罪在主观方面是过失。
界限:重大责任事故罪与一般责任事故的界限。区别是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所造成的事故是造成了重大伤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即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伤3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以上,或使生产、工作受重生产、生活中忽视安全、行为不慎发生的。


第9题:

什么是妨害公务罪?其构成特征是什么?认定本罪应当划清与哪些犯罪的界限?


正确答案: 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大代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履行职责,或者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造成严重的后果的行为。
特征:本罪具有如下特征: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和红十字会的公务活动。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民代表大会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履行职责的行为,或者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但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4、本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即明知是上述人员正在依法执行职务或者履行职责而加以阻碍。
认定本罪应当划清以下界限:
1、妨害公务罪与非罪的界限。
2、妨害公务罪与其他犯罪的界限。
3、妨害公务案件中一罪与数罪的界限。

第10题:

诈骗罪的概念是什么?认定本罪应划清哪些界限?


正确答案: 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界限:本罪与民事债务纠纷的界限;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否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凡是以非法占有的目的,即使采取了欺骗的方法,也属于民事纠纷,不应以诈骗罪论处。如果行为人骗借钱物用于挥霍或者非法活动而不能如期偿还,并有赖账行为的,或者本无偿还能力而骗借钱物的,则表明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应当以诈骗罪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