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过年,人们往往想到过“春运”。春联

题目

提到过年,人们往往想到过“春运”。春联。春节联欢晚会。如果换个角度看“春运”就会发现,它真正所做的就是把千千万万在外的“游子”送回故乡,让他们一次次感受“家”的温馨。从这个意义说() ①“春运”也是一种文化 ②“春运”是中华文化的源泉 ③“春运”也在传承文化 ④“春运”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以下春联中能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历史情景的是()

  • 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 B、“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 C、“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
  • D、“粮补机补肥补助农民幸福,医保社保低保保百姓平安”

正确答案:A

第2题:

春节的时候,人们一般还要贴春联,这是从最初的桃符演变而来的,但真正普及到民间,是明代以后的事情。因为明代一位皇帝非常喜欢贴春联和写春联,春联两字就是由他正式命名的。这位皇帝是()

  • A、明太祖朱元璋
  • B、明成祖朱棣
  • C、明世宗朱厚熜
  • D、明思宗朱由检

正确答案:A

第3题:

关于议程设置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A、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B、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想什么,却可以影响人们怎么想

C、大众传播能够影响人们怎么想,也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D、大众传播不能影响人们怎么想,也不能影响人们想什么


答案:A

第4题:

中国“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2012年1月8口春运开始,纷飞的大雪遍及大半个中国,但仍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这种珍惜亲情、渴望团聚的情形与下列哪一个制度有关()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郡县制
  • D、郡国并行制

正确答案:B

第5题:

李白的《长干行》中哪句诗提到过“抱柱之信”这个典故?


正确答案:李白的《长干行》中“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提到过“抱柱之信”这个典故。

第6题:

春联往往折射着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1974年春联: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1980年春联: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1980年春联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1974年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是由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正确答案:D

第7题:

春节也叫“过年”,传说和一种叫做“年”的怪兽有关。人们为春节所做的一些准备和活动,据说也和驱赶这种怪兽有关。下列活动和“年”这种传说无关的一项是()

  • A、放爆竹
  • B、守岁
  • C、贴春联、挂年画
  • D、吃饺子

正确答案:D

第8题:

习近平同志提到过,共产党的()在人民。 ①根基 ②血脉 ③力量 ④成败 ⑤财产

  • A、①②③④⑤
  • B、③④⑤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D

第9题:

贴春联起源于我国周代。“新年纳余庆,嘉年号长春”是人们公认的我国第一幅春联,它的作者是谁?()

  • A、诸葛亮
  • B、陶渊明
  • C、孟旭
  • D、李白

正确答案:C

第10题: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相当普遍;一直到明代,人们才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了沿用今天的春联。这主要说明()

  • A、中华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 B、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
  • C、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