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

题目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反映了陈亮()

  • A、重视商业的作用
  • B、提倡重农抑商
  • C、重视农业的作用
  • D、提倡农商并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句中“以”作介词,表工具方式的是()

  • A、以热益热,以寒增寒
  • B、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 C、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
  • D、盖论病以及国
  • E、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正确答案:A,C

第2题:

成都培养都市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包括()。

  • A、以工促农
  • B、以贸带农
  • C、以旅助农
  • D、以商惠农
  • E、科技强农

正确答案:A,B,C

第3题:

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此段言论反映出的信息是( )。 ①主张实行一条鞭法②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③体现了农商并重的思想④代表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商业的态度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④


正确答案:B
一条鞭法改革主要是役法改革,也涉及田赋。而题干主要说自是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关 系。①与题干无关。此段话是张居正个人对农商的看法,不能代表整个士大夫阶层。④也不正确。②③正确,因此,本题答案为B。 

第4题: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 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 C、以农为本
  • D、重农轻商

正确答案:B

第5题: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正确答案: 正确。说明了农工商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第6题:

明朝张居正在《赠周汉浦榷竣还朝序》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穡。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穡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至于病,乃无以济也”。张居正的观点客观上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现象或政策是()

  • A、官营手工业迅猛发展
  • B、闭关锁国政策
  • C、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D、重农抑商政策

正确答案:C

第7题:

宋人陈亮说:“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这种言论表明()

  • A、商业与民生的关系密切
  • B、商人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调整
  • D、商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

正确答案:A

第8题:

为什么说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观念有自己的价值?


参考答案:

(1)它促成了城市的出现;
(2)它发展了市民文化;
(3)它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的信息,同时把地方和各民族的文化带到全国和世界。


第9题:

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经济思想出现的主要社会背景是()

  • A、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 B、商业经济繁荣发展
  • C、农商并重格局形成
  • D、西学东渐现象出现

正确答案:B

第10题: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被概括为()。

  • A、求强求富
  • B、师夷长技以制夷
  • C、重农抑商
  •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