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

题目

“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则材料说明唐朝三省制()

  • A、不能节制和约束君权
  • B、诏令须由政事堂决议
  •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
  • D、门下省单独决策国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枢决策系统的组成主要是( )。

A、皇帝、中书、门下二省

B、皇帝、中书省

C、皇帝、门下省

D、皇帝、御史台


参考答案:A

第2题:

简述唐代中书门下政事堂与以前正事堂在体制上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为哪几点?


参考答案:

(1)唐初宰相多为兼职,除三省长官外,还以他官居宰相位,加“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目,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分任宰相之事,以削弱三省长官的权力,共同充任兼职宰相。
(2)中书门下政事堂在正厅之后设吏、枢机、兵、户、刑五房,对口指挥尚书六部,使宰相的办事机构逐渐完备,政事堂逐渐从单纯的会议场所演变为重要的办事机构。
(3)中书门下体制下存着宰相权力的分散和集中两种倾向。中书门下体制本是一种分散相对的集体宰相制,但也有个别宰相因受皇帝宠信而擅权。


第3题:

宋朝宰相制度的特点有()。

A、宋代三省长官虽存,但却不一定行宰相之权

B、中书门下长官只有加上“同平章事”,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是真正的宰相。

C、宋代设置枢密院掌军事,以三司掌财政,与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并称“二府三司”。

D、相权只有行政权。

E、在家国一体化的理论与制度下,宰相很难避免皇帝家奴的性质,而这正是典型的专制主义制度。


参考答案:ABC

第4题:

武则天当政时,宰相议决军国大事的最高决策机构是()。

  • A、中书省
  • B、门下省
  • C、尚书省
  • D、政事堂

正确答案:D

第5题:

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正确答案:C

第6题:

唐朝时期,政事堂经历了门下政事堂和中书政事堂两个阶段,到唐玄宗开元十一年,政事堂改称( )

A.内阁

B.正厅

C.枢密院

D.中书门下


正确答案:D

第7题:

唐代制度规定,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决议通过,加盖()后方可颁布施行,凡未加盖此印,未经政事堂决议副署,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被认为是违制的。

  • A、中书门下之印
  • B、尚书省之印
  • C、中书省之印
  • D、门下省之印

正确答案:A

第8题:

唐代制度规定,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过()会议正式决议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后,方可颁布实施。

A、中书省

B、门下省

C、政事堂

D、尚书省


参考答案:C

第9题:

《文献通考》:“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里指的是唐高祖武德年间,设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

  • A、议事堂
  • B、政事堂
  • C、内阁
  • D、军机处

正确答案:B

第10题:

宋朝宰相制度的特点()。

  • A、宋代三省长官虽存,但却不一定行宰相之权
  • B、中书门下长官只有加上“同平章事”,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是真正的宰相
  • C、宋代设置枢密院掌军事,以三司掌财政,与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并称“二府三司”
  • D、二府三司互不统属,宰相权已被一分为三

正确答案:A,B,C,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