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

题目

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其思想核心是()

  • A、维护封建礼教
  • B、主张学以致用
  • C、反对迷信崇拜
  • D、抨击腐朽统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李贽,号卓吾,是( )人。

A.石狮
B.福州
C.晋江
D.漳州

答案:C
解析:
在明代,猛烈抨击传统文学思想、具有强烈边个精神的文学家李贽,号卓吾,晋江人。他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叛逆性和战斗性。他一生的著述很多,诗文结为《李温陵集》20卷。

第2题:

李贽在《藏书》中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该材料表明李贽的基本观点是()

  •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之制度
  • B、主张经世致用
  • C、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 D、主张工商皆本

正确答案:C

第3题:

在"古有《本草》一书,自炎黄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中,"旧"之义为( )

A、陈旧

B、久远

C、过时

D、废弃


参考答案:B

第4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二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材料三 李贽还同样以不留情面的态度解剖自己,指责自己缺乏诚信:“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饶德。”……如果李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言行的一致,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在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而不是叛离他衷心皈依的儒家宗旨。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请回答: 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正确答案: 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的根本。

第5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吾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 材料二:(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珠(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明)李贽《藏书》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正确答案: 朱熹认为儒家思想是不可改变的;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被动摇

第6题:

子曰:“吾说夏礼,()不足征也。” (《中庸》)

  • A、杞
  • B、郑
  • C、宋

正确答案:A

第7题: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诚者,实也。实有之,固有之。”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其思想主旨是( )。


A.主张理性独立思考

B.发展经世致用之学

C.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D.抨击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
题目材料反映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实际上是反对对孔子盲目崇拜,要求人们独立思考。故选A项。

第9题:

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中,在哲学领域成就最大的是()

  • A、王夫之
  • B、黄宗羲
  • C、顾炎武
  • D、李贽

正确答案:A

第10题: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是明末清初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初步启蒙意识的进步思想家。


正确答案:错误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