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令民……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

题目

材料一:令民……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材料三: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帝王的苦心经营终于迎来了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全盛时期——康乾盛世,但被称为“夕阳西下时的最后一抹辉煌”。因为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很快由盛转衰,瞬间倒塌,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三中康乾盛世由一度繁盛到突然倒塌,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讲的是不忠不义。


正确答案:错误

第2题:

《史记·商君立传》:“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官奴婢)。”材料中的思想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是()

  • A、社会结构
  • B、社会经济
  • C、社会政治
  • D、社会习俗

正确答案:B

第3题:

下列古文中能够体现领导者榜样效应的是( )

A.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D.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答案:C
解析:
C项出自孔子《论语·子路篇》,意思是:“自身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体现领导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模范带头的榜样作用。正确,当选。
A项出自《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意思是:“(张养浩)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体现领导者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错误。
B项出自《论语·为政篇》,意思是:“(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体现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错误。
D项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执政者如果以顺应民众的快乐为快乐,民众就会为执政者的快乐而快乐;如果把民众的忧苦当做自己的忧苦,民众也会为执政者的忧苦而忧苦。”体现执政者要与民众同甘苦共呼吸,才会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错误。

第4题:

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此资料来自中()

  •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正确答案:C

第5题:

材料一:令民……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材料三: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帝王的苦心经营终于迎来了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全盛时期——康乾盛世,但被称为“夕阳西下时的最后一抹辉煌”。因为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很快由盛转衰,瞬间倒塌,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中导致这种社会巨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中后期的这种社会变化在思想上的突出反映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正确答案: 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突出反映: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
意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促进近代新思想萌发(鸦片战争、林魏思想);提倡经世致用,有利于扭转文化专制造成的思想僵化;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衰落;促进了文学艺术发展。

第6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谬力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岳麓版必修二》 材料三: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台湾外纪》卷十二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的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积极: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初期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消极:明清时期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第7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 郑观应主张“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张謇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实业亦必有的,……何在?在棉铁,而棉尤宜先。”“国人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较赔款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 材料三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材料四 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并吸引了不少工人群众参加其活动。1846年,国会在社会压力下终于废除《谷物法》,……1846—1849年英国取消了大约200种商品的进口税。这些政策大大帮助了英国工业品的出口并使原料和粮食进口增加,价格下降,促进了英国工业的更大发展。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概括指出材料一两段引文所体现的不同经济思想,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正确答案: 经济思想:前者主张重农抑商,后者主张工商皆本。
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形成;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第8题:

“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中“僇”含义为()。

  • A、责骂
  • B、耻辱
  • C、核查

正确答案:B

第9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 郑观应主张“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张謇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实业亦必有的,……何在?在棉铁,而棉尤宜先。”“国人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较赔款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 材料三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材料四 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并吸引了不少工人群众参加其活动。1846年,国会在社会压力下终于废除《谷物法》,……1846—1849年英国取消了大约200种商品的进口税。这些政策大大帮助了英国工业品的出口并使原料和粮食进口增加,价格下降,促进了英国工业的更大发展。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根据材料二概括张謇和郑观应两人思想认识的异同点。


正确答案: 异:郑观应主张以商立国;张謇主张以工立国,重点发展棉、铁工业。
同:都主张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第10题:

下列句子,用“被”表示被动的是()

  • A、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
  • B、下施万民,万民被其利
  • C、臣被尚书召问
  •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