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江西临川宋墓中出土了一批瓷俑,其中一俑手持罗盘,目视

题目

1985年,江西临川宋墓中出土了一批瓷俑,其中一俑手持罗盘,目视前方,底部墨书“张仙人”三字,“仙人”应该怎么理解?()

  • A、对制作罗盘的技艺者的称呼。
  • B、指得到的仙人。
  • C、对风水先生的称呼。
  • D、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镇墓俑的影响。


参考答案:

在西安、洛阳地区唐墓出土的各类随葬品中,镇墓俑以其丰富的出土量、清晰的演变序列及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无纪年唐墓分期断代的标准器之一,尤其是这一俑群中最能代表社会文化气息的武士状、天王状镇墓俑,其形象由于与唐代流行文化的因素息息相关而备受学界关注。


第2题:

杨家湾汉墓出土兵马俑中骑兵的比例大约占()

  • A、20%
  • B、30%
  • C、40%
  • D、50%

正确答案:A

第3题:

秦始皇陵属于陵墓,兵马俑属于出土文物。()


正确答案:对

第4题:

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是陶制的,身上画彩。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属于()

  • A、泥塑俑
  • B、陶塑俑
  • C、瓷塑俑

正确答案:B

第6题:

木俑源于战国楚地。汉代木俑集中出土于甘肃、四川、两湖和江苏。江苏出土的汉代木俑类型多样,有仪仗俑、侍俑、伎乐俑以及动物俑,显示出楚文化的重要影响,江苏木俑制作延续了楚国木俑制作方法,但在线条刻画上整体偏圆润,在发饰、服饰等方面,也与楚俑表现出明显差异,在木俑组合上,西汉早、中期木俑以兵士类仪仗俑为主,侍俑为辅,有一定数量的乐舞俑;中晚期以生活类俑为主,舞俑、乐俑基本消失;部分汉墓仅出现动物俑,楚俑“镇墓兽”职能在汉代木俑中已经淡化。
关于江苏汉代木俑,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

A.受到楚文化的影响
B.制作方法与楚俑类似
C.外形与楚俑存在差异
D.没有“镇墓兽”俑

答案:D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理解。
A项对应“显示出楚文化的重要影响”,符合文意。
B项对应“江苏木俑制作延续了楚国木俑制作方法”,符合文意。
C项对应“但在线条刻画上整体偏圆润,在发饰、服饰等方面,也与楚俑表现出明显差异”,符合文意。
D项对应“楚俑‘镇墓兽’职能在汉代木俑中已经淡化”,原文说的是“镇墓兽”的职能淡化,而不是没有“镇墓兽”,属于曲解文意,错误。
因此,选择D选项。

第7题:

1985年,江西临川宋墓中出土了一批瓷俑,其中一俑手持罗盘,目视前方,底部墨书“张仙人”三字,“仙人”应该怎么理解?()

  • A、对制作罗盘的技艺者的称呼
  • B、指得到的仙人
  • C、对风水先生的称呼
  • D、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正确答案:C

第8题:

隋唐中原镇墓俑的分期与特征。


参考答案:

①隋代(581~618年)
基本沿袭南北朝遗风,镇墓俑通常成对出现,均瘦身,一人面,一兽面,可分为陶制和瓷质两种。
以河南省安阳市北郊,1959年发掘的张盛夫妇墓为例(葬于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出土一对镇墓俑,均作蹲坐姿势,身躯上挺,脸稍商鞅,双耳垂肩,独角,肩部刻印双翼,基本有成簇鬃毛,脑后插冲天戟,下有长方形托板。
②初唐(618~683年)
上承南北朝与隋代风格,也初步具有了自己的艺术特征。成对的镇墓神兽多与披铠甲、神态庄重的镇墓武士佣伴出。开始出现深目鼻高、络腮胡须和胡人形象,此外,个别还有一身双面。
③盛唐(684~756年)
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上层人物的墓葬中出现大量躯体高达,制作精美,装饰华丽、釉彩鲜艳,形象狰狞可怖的三彩镇墓俑,天王用开始成为随葬佣之中的重要角色。
④中唐(757~805年)
开始出现衰落退化的迹象,出土数量大减,切制作粗糙,躯体矮小,形貌代办,缺乏生动气韵。
⑤晚唐(806~907年)
中原地区的镇墓神兽、镇墓天王佣小时,墓中开始流行随葬贵重华丽的金银器以及锦绣为饰的木佣、胸佣(伴身佣)、金属佣等。


第9题:

俑出现在封建社会初期,其中最多的是()。

  • A、泥俑
  • B、石俑
  • C、陶俑
  • D、铜俑

正确答案:C

第10题:

从四川成都天回山发掘出土的一个()说唱俑。


正确答案: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