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碑派?

题目

什么是碑派?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碑派的发生和发展,可谓()、()发其机,()、()导其流,()扬其波,()助其澜,碑派遂一统天下,于是()成为清代晚期书坛的总体特征。


参考答案:郑簠、金农,邓石如、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碑派兴盛而帖派衰微

第2题:

联合碑派代表书家及其作品,谈谈清代碑派书法的配合审美特。


正确答案:清代碑派书法配合的审美特就是以篆隶书为创作偏向,以北碑和无名书字为核心,开辟了一条帖学所不克及的新径。
清代晚期邓石如的篆书作品,正在继续二李的同时,以汉碑额上的篆书用笔加以改造,并以长锋羊毫写出富于弹改变的笔画,运笔流畅坚毅,改变以往只重结构的单调的篆书审美定式,开一代民风。
伊秉绶的篆隶书创作,师法汉碑中雄壮平直一类,用墨浓重如漆,结字宽博拙朴,省走明确的波挑,而以直画代之,并富于篆书笔意,同时强化方折,将汉碑的浑厚拓展到极至。
康有为的书法以行书名世,用笔迟送涩进,沉厚圆浑,结字内紧外松,开合有致,天气浑穆。

第3题:

清代中期(从雍正到嘉庆)的书法,是书法史上由帖派为主流转向以碑派为主流的()。以()、()划界,在他们之前的以碑破帖一派,称为“()”,此后的尊碑一派,称为“()”。前碑派主要实践于()、();碑派则再发展出()的大潮。邓石如、伊秉绶的出现与阮元《()》、《()》“二论”的问世,扬碑抑帖,在理论上给北碑予以公开的支持,应视为碑学理论的开山,并成为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继“二论”之后,包世臣的《(


参考答案:过渡期,邓石如、阮元,“前碑派”、“碑派”,隶书、篆书,北碑,《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艺舟双楫》

第4题:

阮元是怎样划分南北书派的?他为什么要提出“北碑南帖论”?后来学者们怎样看待南北书派问题?


正确答案: 阮元在《南北书派沦》中较为详尽地探讨了书法演变的源流,认为到了汉末、魏、晋时,书法分为南北两派。以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自钟繇、卫瓘而下,传给二王、王僧虔、智永、虞世南等人是南派;传给索靖、崔悦、卢谌、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欧阳询、褚遂良等人是北派。他又说,南派长于启牍,北派长于碑版。到了唐初,唐太宗独善王羲之书,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两派。但是,因王帖不多,民间犹习北派。到了北宋,《阁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就愈加衰微了。这就是阮元划分南北书派的基本观点。关于北碑南帖问题。他在另一篇文章《北碑南帖论》中指出:“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但是“古人书法未有不托金石以传者”,因此,欲以碑版自立,就得学北派书法。两文观点一脉相承,以倡导复古为由,反对明清出现的帖学颓风,竭力主张人们向北派碑版书法学习,企图从北碑中寻找出书法发展的新途径,为晚清尊碑施行了有力的鼓吹。自阮元提出南北书派论以来,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后来,由于碑版出土日多,考古不断有新发现,认识也在不断进步,目前书学界对阮元的这个观点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是否定以南北地理位置而分派,他们赞同和发挥了康有为指出的“书可分派、南北不能分派,阮文达之为是论,盖见南碑犹少,未能竟其源流,故妄以碑帖为界,强分南北也”的观点。指出,虽北多碑版,南多尺牍固是事实,但南碑中的《爨宝子》、《爨龙颜》与北碑中的《大代华岳庙碑》、《嵩高灵庙碑》风格相近。《吕超静墓志》、《始兴王碑》、《萧敷夫妇两墓志》书体与北方几无区别,因此南北书体不能分派。另一种看法是认为南北朝确实出现了两大书法艺术潮流。出现的原因是受到不同的社会风气和自然景物的影响。南派书法家集中在士族阶层,在高谈玄理、流连诗酒的生活中,见的是山明水秀的江南风光,听的是丝竹管弦的雅乐艳歌,所以出现了以二王为代表的流美飘逸的南朝书风;北派的书家主要是一些下层无名作者,生活在具有尚武精神的质朴豪放的民族中,常见的是深峻山泽、广阔原野、胡马嘶风、佛像庄严,所以出现了以北魏造像记为典型代表的雄峻坚实的北派书风。北碑南帖是反映了不同美学理想的两大书艺潮流。对于少数南碑问题应作具体分析,如《爨宝子》基本是传统的隶书,《吕超静墓志》等碑基本是传统的真书,它们和北碑典型风格有明显的区别;《爨龙颜》出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不能作为南碑的代表,在受到民族文化交流影响而在风格方面与北碑典型有相通之处,但在结体趋势上表现出明显差距;至于极少数南碑如《始兴王碑》确和北碑典型风格相近者,可解释为南北书艺交流中受到北碑的影响。

第5题:

什么是里程碑?


正确答案: 里程碑是项目中的重要时点或事件。里程碑清单列出了所有里程碑,并指明每个里程碑是强制性的(如合同要求的)还是选择性的(如根据历史信息确定的)。

第6题:

结合碑派代表书家及其作品,谈谈清代碑派书法的共同审美特征。


参考答案:

清代碑派书法共同的审美特征就是以篆隶书为创作方向,以北碑和无名书字为中心,开辟了一条帖学所不能及的新径。
清代晚期邓石如的篆书作品,在继承二李的同时,以汉碑额上的篆书用笔加以改造,并以长锋羊毫写出富于弹性变化的笔画,运笔流畅刚毅,改变以往只重结构的单调的篆书审美定式,开一代风气。
伊秉绶的篆隶书创作,师法汉碑中雄浑平直一类,用墨浓重如漆,结字宽博拙朴,省去明显的波挑,而以直画代之,并富于篆书笔意,同时强化方折,将汉碑的浑厚拓展到极至。
康有为的书法以行书名世,用笔迟送涩进,沉厚圆浑,结字内紧外松,开合有致,气象浑穆。


第7题:

阮元奠定了“南北书派”及“北碑南帖”的理论后,其后包世臣继起,提倡北碑,不知他是怎样说的?


正确答案: 包世臣提倡北碑的呼吁,见载于他的《艺舟双楫》一书中。他提倡北碑的手法有二:其一是把北碑和后人的书法相比,以贬低后人书法的手法来拔高北碑;其二是直说北碑的好处,从而使人们为之倾倒信服。现举例分述如下:其一,“北碑字有定法,而又出之自在,故多变法;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板刻。”从总的方面比较了北碑和唐碑的书艺高下,一褒一贬,说得虽有一定道理,但却绝对化了一点,读者不可死于句下。
“北碑画势甚长,虽短如黍米,细如纤毫,而出入收放、俯仰向背、避就朝揖之法具备。起笔处顺入者无缺锋,逆入者无涨墨,每折必洁净,作点尤精深,是以雍容宽绰,无画不长。后人着意留笔,则驻锋折颖之处墨多外溢,未及备法而画已成,故举止匆遽,界恒苦促,画恒苦短,虽以平原雄杰,未免斯病。至于作势裹锋,敛墨入内,以求条鬯手足,则一画既不完善,数画更不变化,意恒伤浅,势恒伤薄,得此失彼,殆非自主。”拿北碑的“雍容宽绰、无画不长”和后人的“着意留笔”、“得此失彼,殆非自主”等作比,正说反说,很能深入。其二,“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从落笔、结体、行墨、取势等方面,概括叙述了北朝人书法的好处,可谓要言不繁。

第8题:

()可视为最早全面师碑并体现碑学主张的典型书家,并具有开派意义,他的作品成为碑派书法创作形成的代表。


参考答案:邓石如

第9题:

为什么说前碑派和碑派是清代书法一条发展线索上的两个阶段,指出这两个阶段看待传统帖学借助和贬弃程度上的异同。


正确答案: 前碑派和碑派正在看待传统帖学上有借助和贬弃程度上的区别,但实践上体现了一条线脉上的两个差别的发展阶段.前碑派书法正在突陈腐的审美定式上有着新新鲜透的生命力,较之碑派老练期的书法,少程式,多创造,反而充分了创造。
前碑派的发生发展跨越清代前、中期,以清代前期的郑簠为先驱,郑簠开创师碑之风的先河。前碑派自清代前期出现,到中期组成与帖派保持的局面。他们篆隶书为创作方式。正在董、赵书风笼罩书坛的情况下,对冲破帖学一统天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有历史意义。

第10题:

什么是碑,什么是帖,它们之间怎样区别?


正确答案: 碑,最初是指竖在地上的石头,所以《说文解字》释为:“碑,竖石也。”其用途有三种:一是设在宫中,用以观日影,测方向,辨时刻;二是置在祠庙中,用以拴祭祀牲口;三是竖在墓穴边,为葬礼引棺入墓,施轳辘之用。那时的碑是没有文字的,与书法无关。此后,刻了文字的碑才是书法艺术中称的“碑”,它又称碑刻。如汉代的《史晨前后碑》、《张迁碑》,唐代的《多宝塔碑》、《神策军碑》等,就连秦代的刻石,汉代的摩崖、题刻,六朝时的墓志等,后人也称它们为碑,大凡对古代有刻字的石头,在习惯上都通称碑刻。
帖的原义是《辞源》中所说:“帖,以帛作书也,书于帛者曰帖。”与现在书法艺术中说的帖义完全不同。“帖”的含意经过了几次变化:在隋、唐时,帛书犹未绝迹,其时凡属写字的小件篇幅,皆称之为帖,帖即为写件之名;从后汉开始,就有保藏书家手迹的俗尚,那时凡书家所遗的短札尺牍为世所宝者,称之为帖,如陆机的《平复帖》等,帖即为名人翰墨之名;宋时有收罗古代书家手迹用以刻石之举,称为汇帖或丛帖,帖即为摹刻上石或上木的法书之名;在清代有碑学和帖学之分,帖又成了书体流派之一的名称;现在我们所说的帖,按照约定俗成,一般是指历代法书的拓片被装裱成册页,和法书的印刷品,用以作为习字的范本,如《宣示表》、《十七帖》、《淳化阁帖》、《苏东坡墨迹选》等。
碑和帖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人们往往把它们混淆,碑帖不分的现象,连一些书家也未能免俗,不仅今日如此,而且古亦有之,因碑帖确有难于分辨之处。有人力图对此进行严格划分界限,如主张以竖石为碑,横石为帖;或主张以文字内容为准,符合“述德崇圣”、“铭功”、“纪事”、“纂言”这四种内容的石刻才能称碑,此外,“皆非碑也”;或主张一切刻石文字(墨迹摹勒上石除外)统称为碑,等等,均难以尽如人意。现在又有人提出了碑帖区别的六条标准:一、功用不同——碑是为了追述世系,表功颂德或祭祀、纪事用的;而刻帖是专为书法研习者提供历代名家法书的复制品(拓本)。二、文字内容不同——碑既为了颂德纪事,故有一定的文字格式和内容;帖则以书法优劣为选择标准,书法精者片楮只字皆收,故内容庞杂,形式不一。三、书体不同——隋以前的碑都是以篆、隶、楷书入碑,唐初始有行书入碑,草书除武则天《升仙太子碑》外绝少有之;而刻帖则以简札为主,故行草小楷居多。四、形制不同——碑是长方形的竖石,高辄丈余,有额,有趺,往往四面刻字;帖为横石,一般高不盈尺,无额无趺,一般只正面刻字。此外,帖有木刻,碑则绝少。五、上石之法不同——碑大都是书丹上石,帖大都是摹勒上石,书丹是用朱墨直接写在石上,摹勒是从真迹钩摹上石。六、刻法不同——古碑之刻,有时因循刀法,与书丹原迹容或有所出入,北朝碑刻,有的甚至不书丹而直接奏刀;帖则必须忠于原作,力求刻成后的效果与原作毕肖。这六条标准是在总结前人如何划分碑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仍有不严密之处,如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颜真卿《勤礼碑》、柳公权《神策军碑》等唐代一些名碑,刻工精美,保留了原作的神貌,按其第六条标准,这些碑统统都应属于帖了,但它们确是赫赫有名的碑。又如《怀仁集王字圣教序》,若按其第二条、第四条标准,它应是碑;若按其第五条、第六条标准,它应是帖;而按其第一条标准,它既是碑又是帖。所以这六条标准是有漏洞的。即使如此,仍不失是目前区别一般碑帖的较好标准,按其六条标准区分碑和帖还是大体可以的。但有一点必须明确:硃笔写碑的目的是为了刻,摹勒上石的帖是为了传真,两者性质完全不同,这也是碑帖区分的主要原因。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