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损伤的患者的通气频率最好为()?
第1题:
A、增加通气频率,减少通气量
B、减少每分钟通气次数
C、尽可能延长每次通气时间
D、用尽全力给予最大量的通气
E、通气量能使患者胸廓明显隆起即可
第2题:
为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最好采用
A.高频通气
B.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APA)
C.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
D.高浓度吸氧
E.双气道正压通气
第3题:
A、潮气量x呼吸频率
B、功能余气量x呼吸频率
C、余气量x呼吸频率
D、无效腔容量x呼吸频率
E、肺活量x呼吸频率
第4题:
患者女,56岁,因“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来诊。患者呼吸4~5次/分,予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宜选择的通气模式为A、辅助控制(A/C)
B、压力支持通气(PSV)
C、持续正压通气(CPAP)
D、成比例辅助通气(PAV)
E、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
如应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和压力支持通气结合模式(SIMV+PSV),预设呼吸频率为14次/分,患者自主呼吸为4次/分,则总呼吸频率为A、4次/分
B、10次/分
C、14次/分
D、18次/分
E、22次/分
如应用辅助控制(A/C)模式,预设呼吸频率为14次/分,患者自主吸气触发为4次/分,则指令通气频率为A、4次/分
B、10次/分
C、14次/分
D、18次/分
E、22次/分
第5题:
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之差为
A.潮气量×呼吸频率
B.功能残气量×呼吸频率
C.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D.残气量×呼吸频率
E.肺活量×呼吸频率
第6题:
A、胸外按压深度5-6cm,频率100-120次/分
B、胸外按压与通气频率保持30:2
C、胸外按压部位为掌心位于胸骨中线与两乳头连线交点或胸骨下半部
D、进行人工通气时,采用纯氧,对于已经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通气频率为10次/分钟
第7题:
A、C模式与A模式区别仅在于触发机制不同
B、自主呼吸超过预设呼吸频率为辅助通气
C、低于预设呼吸频率则为控制通气
D、严重呼吸中枢抑制的患者禁忌
第8题:
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之差为
A、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B、潮气量×呼吸频率
C、功能残气量×呼吸频率
D、余气量×呼吸频率
E、肺活量×呼吸频率
第9题:
A、6~10
B、10~12
C、12~16
D、16~20
第10题:
为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最好采用
A.高频通气
B.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C.呼气末正压通气
D.高浓度吸氧
E.双气道正压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