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闽台婚俗习惯、婚嫁程序的学习,谈谈你的感想。

题目

通过对闽台婚俗习惯、婚嫁程序的学习,谈谈你的感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好习惯像资本滚雪球越滚越大,坏习惯像负债越背越重,谈谈你对习惯的看法?


正确答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靠靠靠,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都是一些良好行为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就养成不迟到的习惯,他要求自己抓紧时间,时时刻刻地叮嘱自己凡事都要早做,这样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就成了习惯了。这位以"小跑走完一生"的作家,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业绩,成为世界有史以来十大文豪之一。可见,行为习惯对一个人各方面的素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昨日的习惯,已经造就了今日的我们;今日的习惯决定明天的我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今天做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共同创造辉煌的未来!

第2题:

谈谈你对闽台民间文学的认识。


正确答案: (1)闽台文学渊源与交融发展:闽台一水之隔,地缘、血缘、语缘、习俗相近,自唐朝到清朝,福建移居台湾逐渐形成台湾居民主体,现在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台湾人祖籍福建。相同母语基础上生成的台湾文学,并打上了原住地福建的烙印,闽台两地被划分为同一个文化区域,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交融发展表现在:初期: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写下在台湾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的诗歌《复台——即东都》文中用田横的例子来表明宁死不肯降敌的“遗民”气节。跟随郑成功入台的泉籍前明遗臣王忠孝等人都是诗词大家。卢、沈、徐、张、曹、陈原是大陆几社成员,入台后称“海外几社六子”。他们日常吟咏,讴歌开发台湾岛和行政建制,他们的诗集传世,对台湾刚刚萌芽的诗风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是福建文人入台的较早记录。发展:清朝统治之初,大陆渡台的人数不断增长,闽、粤,特别是闽泉、漳的诗人文士更多地入台,大大促进了当地文运蓬勃发展,一时“游宦贤寓,簪缨毕集”。各种诗社纷纷蔚起,诗风之盛甚至不亚母文化发源之大陆。
形成采风问俗:从清代康熙年开始,一批又一批大陆作家游历到了台湾。大陆游台作家几乎都写有采风问俗的作品。清代乾隆年起,在大陆去台作家的带动下,台湾本地作家先后响应,台湾文坛刮起一股采风问俗之风,在咸、同迄于光绪初年(1851—1885)盛极一时。福州去台诗人刘家谋《海音诗》(1851)显示了清代台湾采风创作的最佳状态和最高水准。
“同光体”诗派与“击钵吟”创作:福建侯官人陈衍(字叔伊)是近代重要诗派“同光派”闽派诗人领袖,1886年游历到台,使得“同光体”诗派的势力及影响播迁及于台湾,并使台湾也成为“同光体”诗派的发源地之一;台湾文学大约在19世纪中叶开始,兴起“击钵吟”创作。“击钵吟”的出现是由福建诗钟的传入引起的,台湾诗钟的始作俑者多为闽籍诗人。诗钟在台湾文坛风行了近百年的历史,对台湾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诗钟的创作与交融诗钟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又有关于时、体、题、韵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限时咏作,分等奖励。诗钟有笼纱、嵌珠二格,嵌珠即折枝之异名,但当时人们往往不称嵌珠,而更经常使用折枝之名称。
闽台诗钟之盛在全国名列前茅,有其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闽台闭塞的自然环境,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使中原文化原型得以较完整地保留。
其二,福建文人大量进入台湾,把诗钟带到台湾,并成为台湾诗钟发展的主力。
其三,日据时期,闽台诗人组织诗社,开展诗钟活动,以抒发亡国之恨。
诗钟在台湾建省初期(1886-1893)时对台湾诗界有如下积极影响:
其一、在台湾近代文学史上开创了诗社活动经常化、常规化的风气;
其二、促成台湾各地、各界文学爱好者的联谊;
其三、推出一批佳作名篇。
其四、日据时期(1895-1945),台湾诗钟之会促使台湾诗人„养成‟和„磨练‟汉文学的„趣味‟和„表现的功夫‟,具有抵御异族同化大文化上的反抗意义。“击钵催诗”的竞技,过于追求形式、技巧,脱离现实,最终堕入文字游戏的末路,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3)明末清初,福建知名作家卢若腾,随郑成功入台,同去的还有诗人王忠孝、沈佺期等。清代及近代,福州文化名人中有刘家谋、林琴南、黄笏山、黄宗鼎、黄彦鸿、陈石遗、杨雪沧、周莘仲、郭宾石、郭咸熙、林有庚、王贡南、郑星帆、方雨亭、周松荪等游宦、游幕、游学或者游历到了台湾,而且他们中有人长期寓居台湾,寄籍为台湾人,甚至终老台湾。甲午战争爆发后,台湾作家纷纷回到祖国大陆,其中大多都回到祖籍地福建。林尔嘉台北板桥人。1895年离台内渡归于福建龙溪,1912年在厦门鼓浪屿买山购地,仿台北板桥别墅而建菽庄,并组织菽庄吟社,邀台湾内渡诗人施士洁、汪春源、许南英等入社。
日据时期,祖籍福建晋江西岑的施士洁是长期活跃在台湾文坛上的一位著名爱国诗人,甲午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参与抵制割让台湾的斗争,年近四十还毅然从军,抗争失败后和许多台湾诗人一样来到福建,在闽南一带流亡。
近现代以来,闽台作家来往更加密切。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张我军,最早受到祖国文学的熏陶和“五四”的启迪,后北上到北平。祖籍福建永春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1948年1月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与新诗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台湾后便立志“要成为一位新诗人”。许地山曾在福建文坛大显身手,台湾著名旅美作家於梨华曾在福建就学,闽藉著名学者、作家林语堂晚年定居在台湾等。
1949年同胞往来被人为地阻隔了,但血缘和诗缘是永远割不断的。随着近年来大陆日渐开放,闽台诗人更多地用诗词作为连结两岸血缘关系和沟通情感的纽带。20世纪70年代末,泉属各地市诗人经常在元宵、中秋、重阳等佳节,举行诗会。闽南大部分诗社和台湾诗社有密切联系,以诗代简,广缔诗缘,两岸诗友开怀赋诗,联络乡情。1993年11月8日,福建省作家协会就在福州接待了一批来自台湾的“原乡人”,福建省作家协会和台湾《联合报》文学副刊联合举行了有关海峡两岸文学交流与展望的座谈会,福建、台湾两地作家亲切相聚,推心交谈,气氛显得格外热烈、融洽。1995年5月24日至6月2日,应台湾“中国作家艺术家联盟”邀请,福建省文学出版访问团赴台湾进行为期10天的交流访问。这是祖国大陆文学出版界首次组团赴台访问。2002年8月17日,经福建有关部门邀请,台湾诗人尚明、张默、大荒来福州访问,并应《海峡都市报》的邀请,与福建著名诗人蔡其矫、评论家南帆、著名台湾文学史家刘登翰、诗人伊路就两岸诗歌交流和诗歌生存作了一次深层次的对话。2003年9月10日至21日,福建省文联、福建省文化经济交流中心、《台港文学选刊》**、福建省文学艺术对外交流中心、福建省文联理论研究室共同举办了以余光中为主题的2003“海峡诗会”。

第3题:

文中“我”与打铃的老师傅之间有一种默契,这种默契给人很多的感想。请根据你对“默

契”一词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4分)


正确答案:

结合“默契”谈感悟2分,结合生活实际1分,语言表达1分。

第4题:

终生学习,谈谈你的理解?


正确答案: ①终生学习可以温故而知新。通过理论学习,可以很好地与临床病症相结合,有利于全面分析病情,有效防止漏诊误诊。
②终生学习可以更新知识。现代医学知识日新月异,不断有新的技术和新的研究出现,终生学习可以使自身不断发展,站在科学的前沿,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第5题:

漫画题,一个人带着“老黄历“的眼镜在看“新信息”的报纸。谈谈你的感想。


正确答案:(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党所有工作的指导思想。所以,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2)带着“老黄历”去看“新信息”的做法是应该肯定和学习的,它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有机统一。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情况,遇到许多新问题,这就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实中的问题。
(3)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过去。老黄历虽然老,但是对于当前、未来依然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进行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作为当前工作与未来发展的借鉴。

第6题:

试述你对古籍善本拍卖活动的感想和认识。


正确答案: 拍卖是一种以“竞买”为交易特征的市场交易形式,这种形式拍卖古籍善本,为收藏者通供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买机会。古籍善本作为古旧书中的收藏珍品已正式成为我国国际规范化拍卖活动的一大门类,国内已有多家很有影响力深受海内外收藏家欢迎的古旧图书拍卖机构,古籍善本书已成为海内外书刊拍卖场上永恒的亮点和热点。
拍卖的古籍善本,善本的年代下限一般到明代,而且要具备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三个条件。对古籍善本的拍卖活跃了我国当代藏书界的气氛,更丰富了书刊收藏品市场。

第7题:

当今时代,很多人不修前行就直奔大法,对此现象你有什么看法?修持前行,对一个修行人来讲有何必要?请谈谈你自己的感想。


正确答案:这种直奔大法者有时依靠上师的加持,当时感觉不错,似乎通达了密法或禅宗的最高境界,但由于没有稳固的前行基础,尤其是缺乏共同加行中的看破今世,以至于处处贪图暂时的名闻利养,这样下来,修行绝不会长久,最后有些出家人还俗了,有些居士生邪见了,很容易误入歧途。有些人上半生修行非常好,但因为没有打好前行基础,到了下半生,很可能对佛法生邪见,自己尚且无法解脱,更不要说以大悲心去利益众生了。反之,若一开始就把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修得非常圆满,那么上上的功——对三宝的信心、利益众生的菩提心、积累资粮、忏悔业障等,自然而然可以显现出来。前行基础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但有此上师显现上不是特别重视。其实,除了个别利根依靠上师加持可速得成就以外,对大多数人来讲,还是需要修前行。修持前行能把基础打得扎扎实实,并完全依此而成就。法王如意宝的弟子那么多,弘法利生的能力如是强,却不会让世人产生邪见、毁谤,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上师合格的传承弟子很谦虚,不会到处宣扬自己证悟了、能看到他人的前世后世。而这一切如法的言行举止,归根结底来源于前行的修持。

第8题:

面对文中妇人对中国的这些认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4分)


正确答案:
可从环境现状、精神追求、传统文化、爱心与责任心等方面谈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认识要深刻,语言要流畅。

第9题:

就和谐社会谈谈你的感想,举实例。


正确答案:构建和谐社会是人民的呼声,是时代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需要重点解决民生问题,因为没有人民的幸福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就无异于空中楼阁,就无异于镜中花、水中月,可欲不可得。比如医疗卫生问题,主要是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身体的健康是幸福的基本前提和保障,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前提。没有身体的健康,就不可能有人民的幸福感,当然更不可能有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了。群众看病难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医疗卫生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了。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卫生部门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实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然而仍然没有彻底解决这一民生难题。随着医疗卫生市场化的深入开展,看病难的问题又突现出来。对于各级政府来说,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只拦路虎。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教育、住房、就业问题,也越来越成为政府与社会重点关注的难题。只有圆满地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的这些问题,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与良好的氛围。

第10题:

在礼仪中,遵守服务规范与进行规范服务,谈谈你的感想?


正确答案: 1、要提高自身素质。只要有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全面得到了提高,才真正有望实现规范化服务;
2、要加强责任意识。在工作中,服务人员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责任意识,既要全心全意地为国家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单位负责,为服务对象负责;
3、要认真尽职尽责。服务人员在工作之中,要明确自己尽职尽责的主要要求,并依照有关要求认真做事,认真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