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底,蔡锷潜回云南,不久便和唐继尧和李烈钧于护国寺盟誓讨袁,当时蔡锷麾下有一虎将,时任团长,后来加入共产党,声名鹊起,他是()。

题目

1915年底,蔡锷潜回云南,不久便和唐继尧和李烈钧于护国寺盟誓讨袁,当时蔡锷麾下有一虎将,时任团长,后来加入共产党,声名鹊起,他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

A.黄兴 

B.段祺瑞 

C.蔡锷 

D.孙中山 


参考答案:C

第2题: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时,策划西南独立,打出“护国”旗号的是()。

A.孙中山与李烈钧

B.梁启超与蔡锷

C.唐继尧与梁士诒

D.黄兴与蔡锷


参考答案:B

第3题:

1915年12月25日,反对袁世凯称帝,宣布云南独立的是( )

A.李烈钧

B.蔡锷

C.黄兴

D.唐继尧


正确答案:B

第4题:

全面分析《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一文的修辞手段。
《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一文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段。首先,对偶是本文运用最频的修辞手段。就对偶文字所处地位而论,包括句子成分的对偶、对偶句两个类型。就对仗程度而言,可分为“工对”、“宽对”两类。就相对的前、后文意之联系,分为“正对”、“串对”、“反对”。其次,采用多种比喻手法,是本文修辞的成功之处。文中或采用明喻手法,用比喻词将本体与喻体关联起来;或采用引喻手法,省略比喻词,直接将喻体引于前,本体续于后;采用借喻手法,既不使用关联词,也干脆不出现本体,而直接于句中代之以喻体。再次,采用释语的修辞格:紧扣意境,对词语引申、发挥,做出非词汇义的解释、说明。在形式上似乎是对词语下定义、作界说、究根源、探由来;究其实质,或则望文生义、故作曲说,或则强调一点、不及其余。在主观上赋予词语临时修辞义,以求给人深刻启发和强烈感受乃至震撼。最后,本文采用的其他修辞格还有精警,巧用典故、古人名言或历史经验的总结,锤炼为言简意赅、富于哲理、耐人寻味的警句,置于全文的关键位置,以揭示所论的事理。

第5题:

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起兵,并发布讨袁通电。斥责袁世凯“乘时窃柄,帝制自为,灭绝人道,暗杀元勋。”这里“元勋”指(  )。

A.黄兴
B.孙中山
C.蔡锷
D.宋教仁

答案:D
解析:
1913年宋教仁遇刺是二次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李烈钧在讨袁通电中对此做出声讨。

第6题:

1915年12月,()由北京潜返昆明,策动讨伐袁世凯,组织“护国军”,发起护国运动。

A.孙中山

B.李烈钧

C.蔡锷

D.唐继尧


参考答案:C

第7题:

护国运动开始时,回云南发动反袁战争的是()

A.孙中山

B.唐继尧

C.蔡锷

D.黄兴


参考答案:C

第8题:

发动“二次革命”时,在江西湖口通电讨袁的革命党人是

A.孙中山

B.黄兴

C.李烈钧

D.蔡锷


正确答案:C

第9题:

下列事件,与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有关的是(  ) ①“善后大借款” ②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③蔡锷等人在云南起义 ④李烈钧在湖口起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
【解题指要】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便开始扑灭民主力量,先是暗杀宋教仁,接着便签订非法的“善后大借款”,国民党人被迫应战,李烈钧在湖口起义,这就是二次革命。这些内容与稍后袁世凯复辟帝制没有直接关系,应该被排除。学习历史,时间概念非常重要,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历史时空感。另外,还要注意各个历史事件之问的相互联系。

第10题:

分析《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一文的语言风格和总体表达效果。
名正词切.为《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基本的语言风格。开头以“突起”手法,一语中的,石破天惊。“天祸中国,元首谋逆”,点出袁氏一手导演的闹剧之实质,收振聋发聩之效。继而指出逆顺之名既定,守正之词自切。大义凛然,掷地有声。正气凌云,足可使袁氏追随者内疚神明,自愧其行。意高词悲,是本文重要的语言风格。作者为达到分化、瓦解敌对阵营之战略目的,并激发和利用北洋派系中部分要员对袁氏帝制自身的潜在不满情绪。通电之文,非但没有盛气凌人、峻词伤人,反而以曲词容人,以悲词感人,以危词撼人。念定词约,是本文的又一语言风格。作为正义之师,作者对护国讨袁的最终胜利充满信心。但为了服从本文分化瓦解敌方阵营之既定目的,故此对胜利信念的表述要言不烦。表达了义无反顾的立场,强调了自立于不败之地的事实,展示了光明的前景。本文的言简意赅还表现在:“凡百官守,皆民国之官守也!”一言划开了袁氏与各地方要员(收文者)之间的界限。“何图彼昏,曾不悔祸,狡拒忠告,益煽逆谋。”寥寥数语,驳尽了袁氏的反面宣传。“同申义愤,相应鼓桴。”颇为传神地道出对收文者的期望。好的文章,应能打动人、感动人、吸引人。好的公文,应能围绕主旨,利于既定目的之实现。本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折之以义,形之以利害,论词为华章,论意为雄文。在瓦解敌对阵营和涣散敌军斗志方面所起作用,不啻一支雄师。护国军誓师北上,兵锋所指,势如破竹。各地纷纷独立。连袁世凯的心腹死党陈宦、陈树藩、汤芗铭,也迫于大势而宣布独立。能令袁世凯饮下苦涩的“二陈汤”,此电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