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教学的基本环节,不包括教学大纲的拟定。

题目

摄影教学的基本环节,不包括教学大纲的拟定。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问题(一):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15分)
问题(二):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环节。(25分)


答案:
解析:

第2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题目要求:
(1)简述《课标(2011)》关于“长度、面积、体积”教学的基本要求。
(2)如指导小学高年段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在第一学段关于“长度、面积、体积”的基本要求为:
①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②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③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④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⑤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⑥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在第二学段关于“长度、面积、体积”的基本要求为
①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
②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知道面积单位:千米、公顷。
④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⑤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⑥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3、1厘米3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⑦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⑧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体积的含义并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探索体积单位的学习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教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3)导入环节的设计
利用多媒体播放乌鸦喝水的定格动画。动画播放完毕后,引导学生思考: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呢?
预设:因为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设计意图:采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将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激发学生爱观察思考的热情。

第3题:

护理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不包括()

A、教师与学生

B、教学手段

C、教学大纲

D、教学内容


参考答案:C

第4题:



问题(一):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二):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第5题:

问题(二):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25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掌握用秤称量物体的方法。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2.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问题(二):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老师也喜欢,昨天我在超市买了两样东西,猜一猜, 哪个更重?你怎样知道是它重?(面条和苹果)
学生可能会说用秤称,可能会说掂一掂,还可能说看标签……
师:看来物品有轻有重,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作物体的质量。
二、认识秤,揭示课题
1.出示:常见的秤挂图。
师:刚才说可以用秤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你都认识些什么秤?在哪里见过?
2.介绍一些常见的秤。東点介绍天平和盘秤。
小结:它们都可以用来称物品的质量。
3.揭示课题。
师:表示物品质量的肀位有克和下克。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克 和千克)
三、认识克,感受1克和几克
1.掂一掂1克的物品,感受1克的质量。(1个2分硬币)
师:你想知道1克是多重吗?
学生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很轻)
2.说一说,你觉得哪些物品也是大约1克。(药片、小发卡、纽扣、小螺丝、一粒花生、一 个兵兵球、一片树叶......)
3.掂一掂,比-比。分别掂一掂一支铅笔、一袋米、一包盐的重量,比一比谁重,感受几 克、100克、500克的重量。--般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做单位,用字母表示是g。
4.估一估数学课本冇多重?再称一称。(1本数学课本大约重150克)
5.介绍天平。称较轻的物品耍用到一种秤一一天平。
四、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感受I千克。
师:物体有轻有重,称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做单位,称比较重的物体时我们就用千克 做单位。那1千克有多重呢?
1扎面条的重量就是1千克,也可以用1kg表示。
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1扎面条,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学生用手掂一掂)
师:你觉得1千克怎么样?(挺重)1千克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斤。但斤不是国际通用 单位。
2.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判断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比较,哪个重一些?
小结:不论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如何,1千克重的感觉是一样的。
4.估计几千克,称书包。
师:你估计书包有多重?你是怎样估计的?(引导学生与I千克对比)
师:好,咱们用盘秤来称一称,看你估计得准不准确。(指导学生使用盘秤)
(出示盘秤)观察一下盘秤,你们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看到指针和单位千克)
5.当我们用盘秤称东西的时候,当指针指到]就表示I千克。下面,我们就来称I千 克的东西吧。(称1千克的东西:1扎面条、1罐奶粉、两袋盐……)
6.称一称:1千克苹果有儿个? 1千克香蕉有几个?
7.活动:感受几十千克,称体重,互相抱一抱。(体重在20~35千克)
五、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师:一包食盐有500克,两包呢?
生:1000克,因为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
师:再用盘秤称一称两包盐的重量。指针指向1.两包盐的重量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等于1000克)
5千克等于多少克? 3000克等于多少千克?
六、拓展深化
1.玲玲是二年级的学生,自从学习了克和千克的认识后她对周围物体的质量可感兴趣了,下面是她称出的物体的质量,这个马大哈,把什么给漏了 .你能帮她补上吗?(课本第 89页第4题)
2.认真阅读玲玲的日记,你能发现什么?
我是一名二年级的小朋友,每天早晨,我从1千米高的床上起来,拿起重9千克的牙 刷,刷牙洗脸后,吃了一个200千克的面包,一个50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2克的书包,穿上250千克重的鞋上学去了。
七、全课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第6题:


问题(一):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15分)
问题(二):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25分)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问题(一):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猜想验证结论的方法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量、剪、拼、摆等探究活动,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争辩、操作、推理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转化迁移思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好习惯,严谨的科学精神,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
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并利用其特点在已知两角的基础上计算未知角。
问题(二):
一、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出示课件,提出问题:
1*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什么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2*两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形状大的三角形内角和比形状小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大吗?
3.三个形状不一样的三角形,内角和各不相同还是相同?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识
1.研究特殊=角形的内角和
师:请拿出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来(教师拿出一个三角板),说说这个三角板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生:90°、60°、30°。(教师跟着板书)
师:这个三角形各角的度数的和是多少啊?
生:是180°。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90° + 60° + 30°=180°。(教师跟着板书)
师:对,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就叫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这个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教师又拿出另一个三角板)
生:90° + 45° + 45°=180°。
师:咦,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样,都是180°!这两个都是特殊的三角形。那么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我们来猜猜看!
生1:应该是180。。
生2:不一定。
……
2.研究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假设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和学生讨论如何进行验证。学生提出方案并分组
进行:
(1)测量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并记录、求和、列表。 填入表格中:

让每组的学生代表说出自己设计的方案及为什么这样设计。提问学生除了班里面现有的设计方案,是否还有其他的设计方案。(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要有, 这样更能说明三角形内角和的普遍性)
(2)分析实验数据。
①有的同学测得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提问学生得出这样数据的原因。(误差的存在)
②得出的结果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③提问能否在以上的三角形三个角中找到大于或等于90 °的角,根据数据让同学们自 己归纳有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
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判断题
①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是:80°、75°、24°。( )
②三角形越大,它的内角和就越大。( )
③钝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一定小于90°。( )
④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30°,如果剪去这个角,剩下的图形的内角和是150°。( )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获取这些知识的?你感觉学得怎么样?

第7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英语游戏教学的作用。
(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和操练环节的游戏活动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①英语游戏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寓教于乐,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②英语游戏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③英语游戏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外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④英语游戏教学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游戏形式,化难为易,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⑤英语游戏教学有利于增长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2)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听懂、会说新单词head,ear,eye,nose,face,mouth;能听懂、会说指令“Touch your…”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学与做的过程中,能够借助图片、肢体语言轻松理解语义和进行信息交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在学习五官单词的过程中,体验英语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小组竞赛的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3)导入环节:
拼图游戏: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给每个小组提供四种不同动物(熊、大象、小猫、小狗)的头像(头像缺少五官),让学生把不同动物的五官贴在正确的位置上,看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快。
(设计理由:通过“五官拼图游戏”导入,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导入对五官单词的学习。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游戏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操练环节:
①Simon Says
教师发出指令,学生根据指令做出相应动作。做错动作的学生将被淘汰,最后一个人为获胜者。
例如:
T:“Simon says touch your nose.”
(设计理由:在练习所学单词的同时,锻炼学生们的动手协调、反应能力。)
②Relay Race
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大家排队站好,队首的同学发号指令,说“Touch your…”,第二个同学正确做完动作后,同样对第三个同学发出指令“Touch your…”。此时原来队首的同学跑到队尾,按照这种方式依次进行。最后,原来在队首的同学再次到达队首时就算完成任务,哪组最快又最准确地完成就算胜利。
(设计理由: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接力赛”游戏活动,让学生开口说所学的句型和单词,动手做相应动作,锻炼学生的听、说与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第8题:

在教学环节中,(  )是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

A.教科书
B.教材
C.教学大纲
D.教学计划

答案:A
解析:

第9题:

(1) 简述英语儿歌在教学中的作用。
(2)根据所给材料,试拟定教学目标。
(3)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和操练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第10题:

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不包括()。

A预习

B备课

C上课

D作业批改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