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如何预防导管相关感染。

题目

简述如何预防导管相关感染。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预防导管相关感染应注意:
(1)正确选用导管:正确选用导管是预防血管内插管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不锈钢针头导管比塑料导管的感染机会少。聚四氟乙烯、四氟乙烯导管在各种塑料导管中发生感染率最低。
(2)加强局部穿刺或血管插管无菌技术:多数血管内感染是来自静脉穿刺点或导管插入部位的细菌逆行性感染。因此,要加强静脉输液及静脉切开的无菌技术。
(3)选择插管感染机会最少的部位:导管插入部位与感染发生率有关。皮肤穿刺法比皮肤切开导管插入法感染率低。在成人病员中,上肢、锁骨下及颈部血管插管时发生感染并发症要少于下肢,尤其是血栓性静脉炎。对于已在下肢血管插管者,要尽快更换到其他较好的部位。
(4)静脉切开放置导管的操作技术:选择导管粗细要与切开的血管口径大小相适应。插管时动作要轻,尽量减少血管内膜的损伤,放入的长度不宜太长,以缩小包裹其上的纤维蛋白鞘下的藏菌范围和菌量,从而减少导管败血症的发生率。
(5)导管要妥善固定:要保证导管不滑动,以防脱出或将静脉切口的细菌被松动的导管推向血管的深部。
(6)输液过程中,要注意有计划地调整输入液体的渗透压及pH,以增加输入静脉对液体的耐受性。周围静脉导管输入液体的渗透压不宜超过600mOsm/kg水溶液,其液体pH要调整为6.8~7.4,可以减轻静脉壁内膜的损伤及血栓形成。即使通过大静脉输液,渗透压也尽量不要超过1500mOsm/kg。
(7)使用小剂量肝素可以推迟或预防导管血栓形成,但其作用仅限于导管尖端局部,而不是全身抗凝作用。
(8)外周静脉导管及中心静脉插管要定期更换。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以下有关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措施,不正确的是

A、在进行导管相关操作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B、正确的手部消毒是减少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有效措施

C、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

D、无需常规使用抗生素涂层导管

E、全身抗生素的使用对预防导管相关血行感染无益处


参考答案:C

第2题:

敷料的作用()

A.保护穿刺点

B.避免污染

C.固定导管

D.预防静脉炎

E.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答案ABC

第3题:

留置尿管后预防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答案:(1)置管前:A、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留置导尿前应评估必要性,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B、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C、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等。
(2)置管中:A、严格执行无菌导尿技术,防止交叉感染B、插管动作轻柔,减少导尿过程中的机械损伤
(3)置管后:A、妥善固定尿管,防止尿管发生滑动和牵引尿道,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活动或搬运时应夹闭尿管,防止逆行感染。B、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放尿口被污染。C、维持通畅的密闭引流,一般情况下不要分离导尿管与集尿袋的连接管,必须分离时应消毒尿管与连接管口,再按无菌技术连接集尿系统。D、保持患者尿道口清洁,留置导尿期间应每日清洁或消毒尿道口两次。E、长期留置导尿的患者,定期更换集尿袋及尿管,如尿管阻塞、脱出、发生尿路感染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立即更换。F、留置尿管期间,对患者进行膀胱功能锻炼。G、鼓励患者多饮水以达到冲洗的目的。H、正确采集尿液标本I、除非具有临床指征,否则不应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J、评估留置导尿的必要性,尽可能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

第4题:

简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


正确答案: 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第5题:

中心静脉导管可常规使用抗生素+肝素封管液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


正确答案:错误

第6题:

为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应定期更换血管内导管。()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第7题:

关于如何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体温>39℃不置管

B、观察每日穿刺点

C、避开关节活动部位

D、选择单腔导管


答案:BCD

第8题:

如何预防静脉导管感染?


本题答案:(1)严格掌握应用静脉导管指征,尽早拔除静脉置管。(2)尽量使用不锈钢针头,尤以头皮静脉针进行静脉输液为好。导管宜选口径相宜,质地柔软的硅管。(3)调整输入液体的渗透压、pH和浓度:渗透压小于600mOsm/kg·H2O;pH为6.8~7.4;钾浓度应小于40mmol/L;氨基酸、抗生素避免高浓度。(4)必要时可用小荆量肝素从导管内注入,每12小时注入1000U/mL,的肝素液2mL。(5)配制液体在无菌操作台上进行,配好后在4小时内使用。

第9题: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措施护理、血培养?


正确答案: ①护理: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定期更换敷料时间:无菌纱布2天,专用贴膜7天,如出现敷料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输液管不宜更换过频,但输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后应及时更换。
②采血方法:
保留导管:采2套血(需氧和厌氧),外周和中心静脉各1套,每瓶10ml。
拨除导管:采2套血(需氧和厌氧),外周静脉(不同部位)共2套,每瓶10ml。再加上导管尖端5cm送培养。

第10题:

为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应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


正确答案: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