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监测是监测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性发生情况,主要包括哪些重要的耐药细菌的分离率?

题目

细菌耐药性监测是监测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性发生情况,主要包括哪些重要的耐药细菌的分离率?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2010年中国CHINET尿液标本中细菌的分布和耐药性监测的研究发现,ICU患者的分离菌株以()为最多见。

A、大肠埃希菌

B、肠球菌属细菌

C、克雷伯菌属细菌

D、酵母菌

E、葡萄球菌


答案:B

第2题:

A.细菌的菌落变异
B.细菌的抗原性变异
C.细菌的耐药性变异
D.细菌的形态变异
E.细菌的毒力变异

临床分离到的细菌必须做药物敏感试验是因为

答案:C
解析:

第3题:

根据2012年CHINET中国耐药性监测数据,临床分离的7万多株菌中,所占比例最高的细菌是()。

A、大肠杆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铜绿假单胞肝菌

D、肺炎链球菌


正确答案:A

第4题:

何谓耐药性质粒?耐药性质粒在细菌间传递耐药性的方式有哪些?


正确答案: 耐药性质粒指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耐药性的质粒,分为两类:
①接合性耐药质粒:能通过接合方式在细菌间传递耐药性。
②非接合性耐药质粒:不能通过接合的方式传递,但可通过转导、转化等方式在细菌间传递耐药性。

第5题:

下列关于细菌耐药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通过转导将耐药性质粒传递给受体菌导致耐药性的发生
B.细菌外膜的通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能进入而产生耐药性
C.细菌产生了与抗生素结合力低的蛋白而产生耐药性
D.细菌的耐药性与普通菌毛有关
E.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课题

答案:D
解析:
细菌耐药性变异可通过细菌染色体耐药基因突变、耐药质粒的转移和转座子的插入,细菌外膜通透性改变阻挡药物穿透,或发生新的代谢途径,从而产生抗药性,导致临床治疗失败。现已成为社会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6题:

关于细菌耐药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转导将耐药性质粒传递给受体菌可导致耐药性的发生

B、细菌外膜通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能进入而产生耐药性

C、细菌产生了与抗生素结合力低的蛋白质而产生耐药性

D、细菌的耐药性与普通菌毛有关

E、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课题


参考答案:D

第7题:

医疗机构应当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包括

A: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B: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
C: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D: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85%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针对此目标细菌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E: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针对此目标细菌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答案:D
解析: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下列相应措施:①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②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③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④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针对此目标细菌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第8题:

下列关于多重耐药菌趋势监测叙述错误的是()。

A、监测耐药趋势的细菌以常见广泛流行的菌种为主

B、监测耐药趋势的细菌以特殊菌为主如VRMRSCRXDR等

C、报告形势式可以分为图和表两种

D、进行连续监测后细菌室以一个季度、一年为一个周期对特定细菌耐药性变化趋势进行总结分析


正确答案:A

第9题:

耐药菌监测的目的是()

  • A、对不同时期的细菌耐药性及耐药菌分离率进行比较
  • B、了解细菌耐药的发生发展趋势
  • C、为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策略等提供依据
  • D、了解医院感染发病率
  • E、提供医院感染本底率

正确答案:A,B,C

第10题:

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有哪些?临床如何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正确答案: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如下:
(1)通过改变膜通透性或细胞内泵出药物量增加,使摄入细胞内药物量减少
(2)获得灭活药物的能力
(3)药物与作用位点受体部位的亲和力的改变
(4)改变代谢途径或增加对抗药物的代谢产物量。
可通过以下措施避免耐药性产生:
(1)严格掌握适应症,不滥用抗菌药物,凡属不用的尽量不用,单一药物有效的就不联合用药
(2)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剂量要够,疗程应切当
(3)尽量避免预防性和局部用药
(4)病因不明者,不要轻易使用抗菌药物
(5)对耐药菌株感染,应改用对病原菌敏感的药物或采用联合用药
(6)避免长期低浓度用药。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