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的章法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题目

《蒹葭》的章法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句中“伊人”、“一方”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 伊人:那个人或这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一方:那一边。

第2题:

《诗经-蒹葭》中的“蒹葭”是哪种植物?


正确答案:《诗经-蒹葭》中的“蒹葭”所指的植物是“芦苇”。

第3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___________。(《诗经·蒹葭》)


正确答案:
在水一方

第4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句中“为”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 为:变成

第5题:

《蒹葭》诗中重章叠句的表现方式有何作用?


正确答案: 本诗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递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蒹葭苍苍”到“凄凄”、“采采”,意思都是青苍一片,十分茂密,但声情却愈转愈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为霜”到“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著;“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雉觅。虽然只是换了几个字,但其间微妙的变化和幽深的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

第6题:

《诗经.蒹葭》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 情景交融,是本诗的又一特色。诗歌中描写了很多的景物,如蒹葭、白露起兴,既描绘了芦荻萧瑟、霜结露凝、山高水远之景,又抒写了诗人真心诚意、孤寂彷徨之情。景中处处含情,画面、色彩彼此映衬,风神摇曳。通过对深秋凄迷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意境,也造成某种神秘色彩,极好地烘托了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心境,技法高超,风格自然,真切感人。

第7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蒹”指的是没有长穗的芦苇,而“葭”指的是什么样的芦苇?


正确答案:“葭”指的是初生的芦苇。

第8题:

你认为《蒹葭》的中心意象是什么?这一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正确答案: 1.中心意象:伊人;
2.可涵容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

第9题:

阅读《蒹葭》中的一段文章: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段诗的主要写作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意境朦胧,含蓄不尽。

第10题:

从《蒹葭》看《诗经》有哪些主要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从内容上看,写的是人民百姓的生活劳动,还有对男女之情的描写,抒发对淳朴生活的赞美。从形式上看,多用重章叠句,反复吟咏的写作手法。
《蒹葭》是三百篇抒情诗中的名篇,它在《秦风》中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它不是写“遇”,如《邶风•谷风》、《卫风•氓》、《齐风•东方之日》,而只是写一个“境”。遇,一定有故事,境则不必。遇多半以情节见意见情,境则以兴象见情见意。就实景说,《蒹葭》中的水未必大,至少远逊于《汉广》。就境象说,却是天长水阔,秋景无限,竟是同《汉广》一样的烟波浩渺。诗中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实景的描写与赞叹,描绘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反复渲染深秋时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内容极为单纯,抒写的是古今中外“永恒”的主题——男女恋爱。而且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一个深秋的早晨,芦苇上霜露浓重,诗人冒着秋寒在岸边徘徊,寻找所思念的人儿。在水的另一边,河道回曲盘纡,道路艰难遥远,远远望去,所思念的人儿“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及。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迷气氛,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每章开头两句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以此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作品虽未特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在碧水澄滢的衬托下,“伊人”是高洁的,使人感到可敬、可亲、可爱。不然,他(她)怎么会有那么大的磁石般的吸引力,那么强烈地吸引着这位追求者,那么令追求者心驰神往!而这位伊人的追求、倾慕者,思念伊人情真意切,寻求伊人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是个热烈向往爱情和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人。而可望不可即的伊人“宛在”?那么这位追求者将会如何呢?这便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也许仍在继续他(她)的热烈追求,也许是愁肠寸断,无限怅惘,也许是一种说不清、讲不出的心情,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滋味。但到底是什么,作者并没有说明,这也许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蒹葭》诗中丰富的美感,主人公之间炽热的爱恋、执着的追求,追求时的惆怅、失望等等,都是需要我们读者自己感悟、分析的,其作品本身并未作清楚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