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更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病理生理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

水肿时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A、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淋巴回流受阻

E、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参考答案:B


导致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是()。

A、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B、疾病发生的原因

C、疾病发生的外因

D、疾病发生的诱因

E、疾病发生的条件


参考答案:B


水肿时全身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A.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

D.肾小球滤过增加

E.静脉回流受阻


参考答案:C


丝虫病引起下肢水肿的主要机制是 ( )A.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B.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淋巴回流受阻

E.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炎性水肿发生的主要机制是 ( )A.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B.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淋巴回流受阻

E.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肾炎性水肿发生的主要机制是 ( )A.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B.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淋巴回流受阻

E.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肾病性水肿发生的主要机制是 ( )A.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B.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淋巴回流受阻

E.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问题 1 答案解析:D


问题 2 答案解析:B


问题 3 答案解析:E


问题 4 答案解析:C


能够引起疾病并决定该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称为()。

能够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

能够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

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的因素称为()。

A.疾病的原因

B.疾病的诱因

C.疾病的条件

D.疾病的外因

E.疾病的危险因素


本题答案:A ,B ,C ,E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病理生理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301) 病理生理学题库一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基本病理过程是指()oA. 每一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规律B. 机体重要系统在不同疾病中出现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C. 各系统的不同疾病所共有的致病因素D. 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E. 各系统的每一种疾病所特有的病理生理变化2. 导致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是()oA. 疾病发生的条件B.疾病发生的原因C. 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D.疾病发生的诱因E.疾病发生的外因3. 水肿时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是()。A. 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C.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D.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E.淋巴回流受阻4. 过量使用胰岛索引起低钾血症的机制是()。A. 大量出汗导致钾丢失B.醛固酮分泌过多C.肾小管重吸收障碍D.结肠分泌钾增多E.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5. 引起呼啜性碱中毒的原因是().A. 吸入CO,过少a输入NaHCOj过多C肺泡通气量减少D.输入库存血E呼吸中枢兴奋,肺通气僦增大6. 一氧化碳中毒可引起()。A.低张性缺氧 B.组织性缺氧C.淤血性缺氧 D.缺血性缺氧E.血液性缺氧7 .循环性缺氧最具特征性的血气变化是()。A.血氧分压降低B.血氧含量降低C.血氧容量降低D.血氧饱和度降低E.动一静脉血氧含量差大于正常8. 发热激活物的作用部位是()oA.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B.骨骼肌C.产致热原细胞D.皮肤血管E.汗腺9. 下列不属于外致热原的是()。A.革兰阳性菌B.革兰阴性菌C.抗原一抗体复合物D.病毒E.真菌10. 根据应激原的性质可将应激分为()。A.良性应激和劣性应激B.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C.躯体应激和心理应激D.早期应激和晚期应激E.生理性应激和病理性应激1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oA.少尿B.出血C.呼吸困难 D.贫血E.嗜睡12. 休克时补液的正确原则是()oA.失多少补多少B.血压正常不必补液C.需多少补多少D.根据血压确定补液量E.补液量宁少勿多13. 心肌顿抑是指()oA.心肌细胞坏死引起的收缩功能降低B. 心肌细胞凋亡引起的收缩功能降低C. 缺血心肌再灌注后引起的可逆性收缩功能降低D. 长期缺血心肌通过自身调节使收缩功能降低E. 再灌注心律失常引起的收缩功能降低14. 左心衰竭引起的主要临床表现是()oA.下肢水肿 B.呼吸困难C.肝肿大 D.颈静脉怒张E.胃肠功能障碍15. 心肌能量利用障碍的原因是(A. 肌动蛋白ATP酶活性降低c.肌球蛋白ATP酶活性增高E.肌钙蛋白ATP酶活性降低)。B. 肌动蛋白ATP酶活性增高D. 肌球蛋白ATP酶话性降低16. 下列哪一项因素不会引起死腔样通气?()A. 肺动脉栓塞B.肺动脉炎C. 阻塞性肺气肿 D.肺血管收缩E. 肺泡壁毛细血管床减少17. 抑制肠道内氨吸收的主要因素是()。A.胆汁分泌减少 B.血液尿素浓度下降C.肠道细菌受抑制D.蛋白质摄入减少tE.肠道内pH小于5.0“18. 肝性脑病患者血中支链氨基酸降低的机制是()oA. 支链氨基酸合成蛋白质B. 支链氨基酸经肠道排出C. 支链氨基酸经肾排出D. 支链氨基酸进入中枢神经系统E. 骨骼肌等组织摄取和利用支链氨基酸增多19. 慢性肾功能衰竭最常见的致病原因是()。A.慢性肾盂肾炎B.慢性肾小球肾炎C.肾结核 D.高血压性肾小动脉硬化E.尿路结石20. 肥胖引起胰岛素抵抗的机制是()。A. 产生异常结构胰岛素B. 产生胰岛素抗体C. 产生胰岛素受体抗体D. 胰岛素降饵增加E. 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摄取葡萄糖功能受损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任选5个,多选不计分)21 .代谢性碱中毒22. 应激23. 不完全康复24. 心功能不全25. pH反常26 .代谢综合征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任选4个,多选不计分)27. 筒述低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28. 简述代谢性酸中毒对机体的损伤作用。29. 简述休克缺血缺氧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30. 简述限制性通气不足发生的原因。31. 简述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多尿产生的机制。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仅供参考)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D2.B3. C4. E5. E6. E7.E8. C9. C10. C 411. B12.C13. C14. B15. D16. C17.E18. E19. B20. E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任选5个,多选不计分)21. 代谢性碱中毒是以血浆HC03 -浓度原发性升高和pH上升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22. 应激机体在受到各种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23. 不完全康复是指疾病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主要的症状、体征或行为异常消失,但体内遗留有 某些基本病理变化,需通过机体的代偿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24. 心功能不全是指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心脏的舒缩功能发生障碍,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 以至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求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25. pH反常缺血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但在再灌注时迅速纠正缺血组织的酸中毒,反而会加重细胞 损伤。26. 代谢综合征是以腹型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多 种代谢性疾病合并出现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三、筒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任选4个,多选不计分)27. 简述低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1)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尿量的变化:在低渗性脱水早期,尿量可无明显减少。这是因为早期细 胞外液量减少不明显,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抑制ADH释放,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减少。当细胞 外液容量明显减少时,血容量不足可刺激.ADH释放,肾小管对7J(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细胞外 液向细胞内转移:由于细胞外液低渗,水分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引起细胞肿胀,严重时可因脑细胞肿 胀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4分)(2)细胞外液容量减少:脱水征:细胞外液容量减少和水向细胞内转移,进一步加重了细胞外液的 不足。临床上患者表现为皮肤弹性减退、眼窝及婴幼儿囱门凹陷等脱水征。循环衰竭:血容量明显减少 使低渗性脱水患者较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表现为直立性眩晕、动脉血压降低、脉搏细速、静脉塌陷等。(4分)(3)尿钠的变化:经肾失钠的低渗性脱水患者,尿钠含量较多(20mmol/L).如果圣肾外因素引起的低漆性脱水.尿、袖含量降低10mmol/L). (2分)28. 简述代谢性酸中毒对机体的损伤作用。代谢性酸中毒主要引起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 心血管系统:H+浓度针高除使心肌代谢障碍外,还可通过减少心肌Ca2+内流、减少肌浆网Caz+释 放和竞争性抑制Caz+与肌钙蛋白结合使心肌收缩力减弱;代谢性酸中毒常引起高钾血症,后者可造成心 律失常;H+增高可抑制心肌和外周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使血管的紧张度有所降低;(5分) 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表现是抑制,与下列因素有关:H+增多抑制生物氧化酶类的活性,使氧化磷酸 化过程减弱,ATP生成减少,脑组织能量供应不足;酸中毒使脑内谷氨酸脱梭酶活性增高,抑制性神经递 质7 一氨基丁酸生成增多。(5分)29. 简述休克缺血缺氧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休克缺血缺氧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表现在: 血液重新分布有利于心脑血液供应。皮肤、腹腔内脏、肾脏的血管a受体密度高,对儿茶酚胺较为 敏感,收缩明显;而脑血管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较稀少,a受体密度低,对

下列对疾病条件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条件是左右疾病对机体的影响因素

B.条件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C.条件是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体内外因素

D.某些条件可以促进疾病的发生

E.某些条件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


本题答案:B


丝虫病引起下肢水肿的主要机制是A.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B.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淋巴回流受阻

E.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炎性水肿发生的主要机制是A.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B.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淋巴回流受阻

E.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肾炎性水肿发生的主要机崩是A.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B.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淋巴回流受阻

E.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肾病性水肿发生的主要机制是A.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B.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淋巴回流受阻

E.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问题 1 答案解析:D


问题 2 答案解析:B


问题 3 答案解析:E


问题 4 答案解析:C


妊娠晚期发生下肢水肿的主要机制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C.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D.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E.淋巴回流障碍


参考答案:D


能够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称为()。

A.疾病的条件

B.疾病的原因

C.疾病的危险因素

D.疾病的诱因

E.疾病的外因


参考答案:D


引起水钠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A.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

D.肾小球滤过增加

E.静脉回流受阻


参考答案:C

更多 “(2021更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病理生理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 相关考题
考题 流行病学病因的定义是A.只要疾病发生,必然有病因存在 B.病因存在,必然引起疾病 C.造成机体器质性改变的因素 D.引起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 E.导致疾病发生的许多因素答案:D解析:此题是理解判断题,考查考生对流行病学病因的理解。流行病学中对于病因的定义是指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

考题 流行病学的病因定义为A.有该病因存在,必定导致疾病发生B.有相应疾病发生,以前必定有该病因存在C.疾病发生机制中的生物因素D.使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E.导致疾病发生的微生物病原体正确答案:D

考题 单选题肾炎性水肿发生的主要机制是()A 毛细血管血压增高B 微血管通透性增高C 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D 淋巴回流受阻E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正确答案:A解析:急性肾小球肾炎时,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胀,以及炎性渗出物形成,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产生水肿

考题 A.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B.微血管通透性增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D.淋巴回流受阻 E.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丝虫病引起下肢水肿的主要机制是答案:D解析:

考题 过量使用胰岛素产生低钾血症的机制是A.醛固酮分泌增多B.大量钾离子转移人细胞内C.肾小管重吸收钾障碍D.结肠上皮细胞分泌钾过多E.呕吐、腹泻致失钾过多正确答案:B

考题 流行病学认为病因是A.必然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B.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C.导致人群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D.能够引起疾病的所有因素E.宿主因素与病原微生物正确答案:C流行病学认为,病因是导致人群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其中一个或多个不存在时,疾病发生的频率就下降。本题要点是流行病学病因定义的三个内容:①病因作用机体后所致的结局是发病;②病因是相对频率事件;③还要考虑病因是多种的。

考题 配伍题丝虫病引起下肢水肿的主要机制是( )|炎性水肿发生的主要机制是( )|肾炎性水肿发生的主要机制是( )|肾病性水肿发生的主要机制是( )A毛细血管血压增高B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D淋巴回流受阻E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正确答案:D,E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关于水肿的发生机制,不正确的是A.毛细血管内静水压降低 B.钠水潴留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淋巴回流受阻 E.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答案:A解析:

考题 肾炎性水肿发生的主要机制是()A、毛细血管血压增高B、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D、淋巴回流受阻E、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正确答案:E

考题 病机是指( )。A.疾病发生的原因B.疾病发展的机制C.疾病变化的病理D.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制E.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正确答案:D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