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理论真题汇编试卷(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初中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是( )。

A.校本课程

B.国家课程

C.选修课程

D.学科课程


正确答案:B
从课程性质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是必修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课程结构的调整上,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为

A、选修课

B、必修课


参考答案:B


在课程评价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发挥评价促进学 生 _、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答案:学力,
解析:


下列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B.加强课程评价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C.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D.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答案:B
解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的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 )


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
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
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
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隐性课程四大类课程


答案:C
解析:
新的课程观对“课程”的理解是认为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中 生成的。


1.A【解析】略。2.D【解析】略。3.C【解析】略。4.B【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体现。5.A【解析】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6.D【解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并将综合实践课程列为必修课程。7.D【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8.C【解析】发现法是布鲁纳首先提出来的。9.A【解析】教师工作(劳动)的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这一特点的具体反映。10.A【解析】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11.C【解析】题干是对自我认知概念的描述。12.B【解析】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即条件性知识,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知识将自身所具有的本体性知识以一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同时能够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果。13.B【解析】学校心理辅导有两个目标: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14.B【解析】《教育漫话》是洛克的著作,《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著作。15.B【解析】教师的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导向的作用。16.D【解析】儿童后期、少年期即小学后期、初中时期的学习动机已由渴望受到长辈的赞赏为主转向赢得在同伴群体和集体中的赞赏为主。17.A【解析】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通过教学才能实现既定目标。18.A【解析】对挫折的认知决定着我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反应。一个人如果对挫折的认知是积极的,那么他的挫折反应就会相对积极;相反,则容易产生消极情绪。19.C【解析】根据我国心理学家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的八个阶段,11、12岁~14、15岁(即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期或学龄中期。20.A【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二、判断题21.√【解析】本题是对时事的考查,考生平时应多关注国家大事。22.√【解析】略。23.√【解析】本题考查情绪智力的有关知识。24.×【解析】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所以说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活动,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25.√【解析】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只是被开发的程度不同而已。26.√【解析】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形成和培养自我反思的意识以及自我监控的能力。27.√【解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对全体学生,主要是针对正常学生。28.√【解析】传统教育更偏重于部分学生,而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29.×【解析】认知方式不同,个体选择信息加工的方式也不同,但并不影响对信息的处理,所以说认知方式没有好坏之分。30.×【解析】德育的一般顺序是从道德认知开始,但德育又具有多种开端,知情意行都可以作为开端。31.√【解析】提倡教育的公平性即要实现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全体学生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这意味着要对社会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殊照顾。平衡城乡师资力量体现了这一要求。32.√【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以及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规定。33.×【解析】智力不影响学习的发生。34.√【解析】根据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使是同一种教学任务,教师也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传授新知识,可采用讲授法;复习和巩固知识,可采用练习法。35.√【解析】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按课教学;(3)按时授课。即简称“班”“课”“时”。36.√【解析】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在于建构学生主体,“教”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即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37.×【解析】课程计划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而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题干所述的是课程标准的概念。38.√【解析】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它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39.×【解析】“依法执教就是依罚执教”这一观点是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病。在义务教育阶段,一些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歧视、侮辱、体罚学生的现象,主要就是对依法执教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依法执教是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指对学生的依罚管理。40.√【解析】我国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三、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41.(1)从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的角度讲,教师要关爱学生,对学生要真心热爱,这是师德的灵魂。教师要对学生亲切关怀,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做到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统一;教师热爱学生,要做到公正无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差生、后进生。案例中的教师没有做到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后进生存在严重的歧视。这位教师的行为和语言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严重的伤害。(2)师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学生在遭受挫折时,教师的爱给他们以自信;在遇到困难时,教师的爱给他们以勇气。教师的爱具有神奇的力量,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幸福感,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案例中李老师显然没有认识到师爱的重要作用,其做法很可能适得其反。42.(1)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的学习动机、兴趣、意志等都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只有教师、学生两方面互相配合,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案例中老师没有顾及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挫伤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2)教育情境是不断变化的,教师不断面临挑战,这些挑战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来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能是好奇却远离目的的提问,也可能是非善意的挑剔,或是中断教育活动的纪律事件等。因此,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师应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该案例中老师的做法也是其缺乏“教育机智”的表现。(3)该教师没有充分地发挥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教师并没有做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而是遏制了学生的求知欲望。(4)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很显然该教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5)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中提到,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进行鼓励,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解决问题。(6)老师并没有用新的学生观看待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对学生客体的教育与改造,只是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外因,学生的主体活动才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内因。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四、论述题(答案要点)43.(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应注意前后相邻阶段的衔接。(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均衡性)。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教育工作者:①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44.(1)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①遗传与营养。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但是遗传只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使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许多方面的共同作用。②早期经验。人的智力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就越迅速,不少人把学龄前称为智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期。③教育与教学。智力不是天生的,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和教学不仅使儿童获得前人的知识经验,而且促进儿童心理能力的发展。④社会实践。人的智力是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⑤主观努力。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只能机械、被动地影响能力的发展。如果没有主观努力和个人的勤奋,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和能力的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①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②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③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④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⑤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⑥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类型。关于综合实践适动课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易错)

A.它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B.它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C.它不属于国家课程
D.它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性问题解决能力

答案:C
解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它属于国家课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小学阶段课程设置应是()。

A综合课程为主

B分科课程为主

C综合与分科并行

D综合实践活动为主


A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A

B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正确答案:正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包括课程实施中的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和()。


正确答案:学校管理

更多 “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理论真题汇编试卷(三)” 相关考题
考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具体的目标有:()A、强调学生主动学习B、开设学科课程的同时强调课程的整合,设置综合课程C、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D、注重学习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E、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F、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正确答案:A,B,C,D,E,F

考题 单选题(2015河南洛阳)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A 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B 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C 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D 包含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隐性课程四大类课程正确答案:D解析:

考题 单选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高中阶段课程设置应是()。A 综合课程为主B 分科课程为主C 综合与分科并行D 综合实践活动为主正确答案:D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单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基于学生的经验、自身活动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课程是( )。A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B 必修课程C 选修课程D 基础型课程正确答案:C解析:

考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A、选修课程B、必修课程C、活动课程D、学科课程正确答案:B

考题 单选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初中、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是( )A 校本课程B 国家课程C 选修课程D 学科课程正确答案:B解析:

考题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正确答案:D

考题 单选题下列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B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C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D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自主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正确答案:B解析:

考题 单选题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来源于书本,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感兴趣的问题B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主题”既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也可以由教师确定C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D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活动的结果能够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正确答案:D解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它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A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不来源于书本。B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主题”不可以由教师确定。D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能够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考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的课程观为基础,认为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创生者。正确答案:发展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