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秋福师《中国古代史专题》作业一(100分)考试卷

资本主义地租以()地租形式为主

A.劳役地租

B.货币地租

C.实物地租

D.经济地租


正确答案:B


船舶横骨架式双层底内底板厚度的变化规律是()。

A.由中央向两侧逐渐减薄

B.由中央下向两侧上逐渐加厚

C.由船中向首、尾逐渐减薄

D.由船中首、尾向逐渐加厚


正确答案:A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高考逐渐由统一高考向()方向发展。

A.多元化

B.多样化

C.趋势化

D.复合化


参考答案:B


中国古代提出“人性本恶”的人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正确答案:C
本题考查人文常识。《孟子?告子上》写道:“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就是说,孟子主张人的本性天生就是善的,就好像水总是往低处流淌一样。与之相对立的是荀子,他提出“性恶论”。《荀子?性恶》写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生而具有好色、好声、好味、好利等特性,只有经过教化,才能去恶从善。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规律表述不正确的是

A、税种逐渐增多

B、征收标准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

C、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D、征收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参考答案:A


19秋福师中国古代史专题作业一(100分)考试卷姓名:_ 年级:_ 学号:_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判断题计算题附加题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 试卷名称:福师中国古代史专题在线作业一-0001 1.宋辽通过澶渊之盟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这次议和的背景是( ) A.辽国财政无力支持战争 B.辽军的进攻受到遏制 C.北宋在财政上非常充足 D.北宋军事占绝对优势 答案:- 2.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主张的先秦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 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规律表述不正确的是 A.税种逐渐增多 B.征收标准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 C.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D.征收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答案:- 4.欧洲人发明活字版比中国晚了 A.六个世纪 B.七个世纪 C.五个世纪 D.四个世纪 答案:- 5.汉代总结、推广代田法的人是( )。 A.赵过 B.西门豹 C.李冰 D.程郑 答案:- 6.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类似于:( ) A.西汉与东汉 B.西晋与东晋 C.东魏与西魏 D.后金与清朝 答案:- 7.“方田均税法”和“一条鞭法”当时都遭到大地主反对,主要是因为 A.只征收实物 B.交纳货币地租 C.按田亩多少收税 D.限制了高利贷盘剥 答案:- 8.唐太宗时期,十部宫廷音乐中出白天山以南的就有三部,当时控制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是 A.东突厥 B.西突厥 C.吐藩 D.回纥 答案:- 9.下列关于秦明两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以儒家思想来加强思想控制 B.制订法律,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C.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 D.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国家的统一 答案:- 10.春秋时期首先称霸是 A.秦穆公 B.吴王阖闾 C.越王勾践 D.齐桓公 答案:- 11.我国最大的石窟是 A.龙门石窟 B.云岗石窟 C.莫高窟 D.克孜尔石窟 答案:- 12.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青铜技术提高 B.牛耕的使用 C.桔槔灌溉农田 D.畜牧业发展 答案:- 13.四世纪下半期,统一了黄河流域的是 A.氐族 B.鲜卑族 C.羌族 D.匈奴族 答案:- 14.下列关于抗倭寇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元末明初,倭寇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为了打败倭寇,明朝廷决定“逐罢市舶” C.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重大胜利 D.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答案:- 15.王夫之题衡阳湘西草堂联:“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它表达了王夫之的什么思想?( ) A.唯物主义思想 B.朴素辩证法思想 C.反清复明 D.脚踏实地 答案:- 16.下列关于汉朝时期的中日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汉委奴国王”的金印是汉武帝赐给的 B.当时日本的檀弓、果下马等特产传入中国 C.当时日本九州一带已经和中国有往来 D.对中日交往突出的人物是日本的吉备真 答案:- 17.夏朝的手工业最重要的部门是 A.青铜冶铸业 B.纺织业 C.制陶业 D.玉器业 答案:- 18.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不包括 A.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私田出现 B.井田制趋于瓦解 C.导致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D.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 答案:- 19.元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下列史实不具有这一作用的是 A.藩汉分治 B.回族形成 C.设宣政院 D.行省制度 答案:- 20.奠定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基础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城濮之战 C.泌之战 D.马陵之战 答案:- 21.元朝的中书省的职能相当于唐代的(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刑部 答案:- 22.辽朝以析津府(今北京)为( ) A.西京 B.东京 C.上京 D.南京 答案:- 23.南宋时期流行的纸币除了交子外,主要有 A.钱引 B.川引 C.交钞 D.会子 答案:- 24.有关宋词高度繁荣历史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B.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C.市民队伍的不断扩大 D.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答案:- 25.下列不利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是( ) A.“相地而衰征” B.“为田开阡陌封疆” C.“初税亩” D.“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答案:- 26.下列叙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楚歌、楚舞在战国时代风行一时 B.刘邦在推翻秦朝的起义过程中高唱大风歌 C.隋唐乐舞受到西域和周边邻国影响,风格呈多样化 D.元朝散曲是当时西南地区流行的歌曲 答案:- 27.商鞅变法内容中,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废分封行县制 B.废除井田制 C.重农抑商 D.按军功授爵 答案:- 28.元朝统治者把各民族人民划分成四个等级,其中最下一级是( ) A.蒙古人 B.汉人 C.南人 D.色目人 答案:- 29.两税法之所以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大变革,主要是因为( ) A.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B.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 C.适应了均田制破坏后土地兼 D.使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答案:- 30.明代实施“一条鞭法”的首辅大臣是( )。 A.张居正 B.于谦 C.史可法 D.严嵩 答案:- 31.公元25年,重建汉政权的是 A.刘邦 B.刘玄 C.刘盆子 D.刘秀 答案:- 32.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用意是:( ) A.开发西洋 B.推动华侨向南洋移动 C.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D.资本积累 答案:- 33.隋朝建立的时间是 A.581年 B.589年 C.587年 D.618年 答案:- 34.下列成语或典故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道路以目 围魏救赵 问鼎中原 退避三舍 A. B. C. D. 答案:- 35.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流派纷呈的时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思想,至今对构建和谐社会仍产生着积极影响的是( )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兼相爱,交相利”人贵贱有“序” A. B. C. D. 答案:- 36.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是:( ) A.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B.民族间的相互战争,封建经济受到破坏。 C.民族间的相互战争,最后元朝统一全国。 D.封建经济继续发展,长期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答案:- 37.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 B.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答案:- 38.战国时期,有一位历史人物曾经提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 A.新兴地主 B.商人 C.奴隶主贵族 D.农民 答案:- 39.明朝后期李贽的思想 A.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B.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 C.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D.扭转了明清不切实际的学风 答案:- 40.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是在( ) A.共和元年 B.秦始皇元年 C.周平王元年 D.汉高祖元年 答案:- 41.郑州商城成为“中国第八大古都”的历史依据是 A.郑州商城曾为商初都城“亳 B.郑州商城曾为夏初都城“阳城” C.郑州商城曾为西周都城“镐京” D.郑州商城曾为东周都城“洛邑” 答案:- 42.对比春秋形势图,从战国形势图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是 A.“尊王攘夷” B.楚王问鼎 C.三家分晋 D.秦修万里长城 答案:- 43.下列农作物的种植栽培情况,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A.春秋时期在中原已经种植石榴、胡桃 B.甘薯在明代由国外引进中国 C.唐时期玉米已在两广地区种植 D.春秋时期开始出现“五谷” 答案:- 44.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和隋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A.实现了改朝换代 B.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C.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D.消灭了大批地主官僚 答案:- 45.宋代主观唯心主义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 A.周敦颐 B.程颢 C.朱熹 D.陆九渊 答案:- 46.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著名学者是(

下列哪位思想家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正确答案:D
D【解析】由教育学常识可知,荀子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故选D.


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 )。

A.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发展为以抽象思维为主

B.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C.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形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D.以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的过渡


正确答案:B


以下对“一条鞭法”的解释,最确切的是()

A.各项赋税统一折合成白银征收

B.以土地和财产为标准征收赋税

C.合并各项赋税徭役分摊于田亩

D.把人丁税折成银两摊入田亩


参考答案:C


对于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规律,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农民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趋于弱化

B.赋税缴纳方式趋于简化和货币化

C.客观上逐渐反映出商品经济自身发展的要求

D.变化虽大,但人头税未能最终废除


参考答案:D


15世纪到16世纪之交,欧洲各国地租的主要形式是货币地租;1581年,明朝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规定改用银两收税;上述现象说明当时西欧与中国()。

A.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B.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中国与西欧的联系加强

D.商品经济有了发展


参考答案:D

更多 “19秋福师《中国古代史专题》作业一(100分)考试卷” 相关考题
考题 下列关于化学发展趋势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由宏观向微观 B.由定性向定量 C.由形象到具体 D.由经验逐渐上升到理论答案:C解析:化学发展趋势是由宏观向微观、由定性向定量 、由稳定态向亚稳定态、由经验逐渐上升到理论,再用于指导设计和开创新的研究。

考题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墨子答案:C解析: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正是内发论的观点。

考题 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答案:C解析:这是墨子的观点。

考题 关于法律起源一般规律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由无强制性规范的调整发展为有强制性规范的调整B.由个别调整逐渐发展为规范性调整C.由以原始社会的习惯发展为习惯法再发展为判例法D.由公法为主发展为公法和私法并重正确答案:B解析:法律起源的一般规律包括:法的产生经历了由个别的具体的调整逐渐发展为规范性调整的过程;法的产生经历了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长期发展过程;法的产生经历了与宗教、道德等社会规范从融合到逐渐分离的过程。但凡社会规范都有强制性,无强制性的规范则不能称为规范,所以A错。C、D选项均不符合上述规律内容,故选B。

考题 关于法律起源一般规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由无强制性规范的调整发展为有强制性规范的调整 B.由个别调整逐渐发展为规范调整 C.由原始社会的习惯发展为习惯法再发展为判例法 D.由公法为主发展为公法和私法并重答案:B解析:法律起源的一般规律的三方面中,A、D均与之无关,C则表述错误,只有B是正确的表述。

考题 21世纪,是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 )文明过渡的世纪。A.生态 B.经济 C.政治 D.文化答案:A解析:

考题 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答案:C解析:

考题 下列不属于法产生的共同规律的表述是(  )。 A.由个别调整发展为规范性调整 B.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为成文法 C.由公法为主发展为公法、私法并重 D.由法律、道德和宗教规范浑为一体到逐渐分化答案:C解析:解析:法的发展历史上(如罗马法)一开始就是以私法为重,而并非以公法为重。受我国古代法发展的影响,许多考生认为西方法的发展历史也是一开始以公法为重。

考题 单选题欧洲人发明活字版比中国晚了()A 六个世纪B 七个世纪C 五个世纪D 四个世纪正确答案:A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 A.荀子 B.孟子 C.孔子 D.墨子答案:B解析: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