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会心理学》应考训练题

社会行为是人对( )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社会环境

B.现实生活

C.周围环境

D.即时情境


正确答案:A


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E的含义是( )。单选

A. 行为
B. 函数关系
C. 个体
D. 个体所处的情境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 /基本概念
勒温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B(行为)=f(P个体,E情境)。


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必须同时考虑人和其( )单选

A. 情绪状态
B. 过去的经验
C. 个性特征
D. 所处的情境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 /基本概念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B(行为)=f(P个体,E情境)。


“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这是( )的观点。单选

A. 麦独孤
B. G·W·奥尔波特
C. 勒温
D. F·H-奥尔波特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 /基本概念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B(行为)=f(P个体,E情境)。


社会心理学的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的基础上,对入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2009-05)

A:观察
B:实验
C:思辨
D:归纳

答案:A
解析:
美国的霍兰德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世纪上半叶的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围绕着“人性”争论,开展了最早的研究;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描述分析,美国的罗斯和英国的麦独孤于1908年出版的专著标志着学科诞生;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其特点是从描述转向实证,从定性转向定量,从纯理论转向应用。实证的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


社会心理学应考训练题一、单选题(第1-80小题,每题0.5分,共计40分。)1.根据霍兰德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在( )。A.社会哲学阶段B.哲学思辨阶段C.经验描述阶段D.实证分析阶段2.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心理咨询师应该( )。A.不予干预B.完全保持价值中立C.表示同情D.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3.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指( )。A.行为B.个体所处的情境C.个体D.函数关系4.社会心理学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 )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A.观察B.实验C.思辨D.归纳5.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必须同时考虑人和其( )。A.情绪状态B.过去的经验C.修改特征D.所处的情境6.社会行为是由( )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C.周围环境D.即时情境7.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E的含义是( )。A.行为B.函数关系C.个体D.个体所处的情境8.麦孤独(W.McDougall)用( )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A.认知过程B.学习C.社会影响D.本能9.社会学习论的理论根源是( )。A.心理分析B.行为主义C.认知理论D.人本主义10.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关系最不密切的概念是( )。A.存在主义B.自我实现C.人的尊严D.观察学习11.性别表示男女在( )。A.生物学方面的差异B.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C.社会学方面的差异D.行为方式方面的差异12.由他人的判断所反应的自我概念,称为( )A.反思自我B.客我C.社会自我D.镜我13.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是( )的观点。A.C罗杰斯B.M米德C.W詹姆士D.K勒温14.( )不是社会化的载体。A.家庭B.大学C.杂志D.意识15.企业家属于( )的社会角色。A.表现型B.功利型C.开放型D.创新性16.自我概念(self)是指( )。A.人格中的监控成分B.人格中的本能成分C.求助者真实的本体性D.求助者如何看待自己17.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A.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B.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D.从心理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18.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属于( )。A.角色冲突B.角色不清C.角色中断D.角色失败19.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 )。A.主我B.客我C.镜我D.超我20.现实生活中,个体要被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 )。A.印象定位B.角色期待C.基本规范D.评价标准21.全部社会化的前提是( )。A.性别社会化B.政治社会化C.道德社会化D.言语社会化22.詹姆士的自尊公式是( )A.自尊=成功/自信B.自尊=成功/抱负C.自尊=自信/抱负D.自尊=抱负/成功23.自尊是个体对其( )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A.社会角色B.自我概念C.自我意识D.自我价值24.第一印象的作用机制是( )。A.近因效应B.光环效应C.刻板印象D.首因效应25.在形成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这是( )。A.平均模式B.中心品质模式C.加法模式D.加权平均模式26.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特异性高、共同性和一致性低,那么人们往往做出( )的归因。A.社会视角B.行为主体C.刺激客体D.情境27.光环效应是一种( )的现象。A.社会适应B.信息干扰C.先入为主D.以偏概全28.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称为( )A.图式B.核心知识C.框架D.内隐认知29.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 )。A.第一印象B.刻板印象C.总体印象D.客观印象30.“集体潜意识”概念是( )提出来的。A.弗洛依德B.霍妮C.沙利文D.荣格31.刻板印象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因此它具有( )的作用。A.概括化B.社会适应C.抽象化D.消极32.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 )的性质。A.积极B.双向作用C.消极D.定势作用33.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是( )A.印象输入B.印象输出C.印象管理D.印象形成34.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 )的知觉。A.自己B.社会C.自然D.环境35.当事人和观察者对当事人行为原因的解释往往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 )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A.利益B.社会视角C.态度D.控制点36.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 )的预测。A.准确B.变化C.稳定D.系统37.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或人群称为( )。A. 抽象化他人B.重要他人C.概括化他人C.一般他人38.某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这种人被称为( )。A.行动者B.观察者C.外控者D.内控者39.根据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存在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的情况,就在有可能被归因于( )A.行为主体B.刺激客体C.偶然因素D.环境背景40.时间会影响归因,人们会对过去许多的事情,倾向于解释为( )的原因。A.图形B.刺激客体C.背景D.行为主体41.关于利他行为,下列说法错的是( )A.噪音等恶劣的环境会减少利行为B.助人的榜样,会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C.他人在场,往往会产生社会助长效应,对利他行为有积极影响D.长得漂亮的女人一般更容易得到男人的帮助42.羞耻是一种( )的社交情绪。A.积极B.作用不明C.消极D.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43.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的关系大致是( )型曲线。A.倒U型B.U型C.线性D.N型44.在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一般会( )A.减少B.保持稳定C.增加D.受到抑制45.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情绪体验是( )A.内疚B.羞耻C.焦虑D.嫉妒46.利他行为中有一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其意思是( )。A.他人在场有利于促进助人行为B.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C.他人在场,会激励助人者D.他人在场,使助人者体会到社会赞许,增进助人行为47.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 )的趋势。A.逐渐降低B.逐渐上升C.迅速上升D.迅速降低48.一般情况下,自我控制能力和个体的侵犯性之间的关系是( )。A.正相关B.负相关C.零相关D.不确定49.态度的ABC模型中,B指( )A.行为B.情感C.感觉D.行为倾向50.态度转变是在沟通信息与接收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对于威信低的传递者,要引发最大的态度转变量,这种差异应该( )。A.适中B.较大C.较小D.最大51.信息如果能唤起人们的畏惧情绪,一般有利于说服。畏惧和说服之间是( )关系。A.U型曲线B.线性C.倒U型曲线D.指数曲线52.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不协调时,( )往往占有主导地位。A.情感成分B.行为倾向成分C.认知成分D.动机成分53.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是( )A.自我暴露程度B.好恶评价C.情感卷入程度D.亲密行为54.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反映的态度属性是( )。A.强度B.外显度C.方向D.深度55.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是( )。A.归因B.态度C.动机D.情绪56.海德的态度转变理论是( )A.角色理论B.认知失调论C.平衡理论D.社会交换论57.在态度的成分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成分。A.外显行为B.感情C.行为倾向D.认知58.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身体语言形式是( )。A.目光B.面部表情C.姿势D.空间距离59.下列说法中错的是( )。A.瞳孔的变化能反应个体的情绪变化B.经过训练的人能够较为自如的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C.面部表情和实际的情绪状态一致D.人对目光很难做到随意控制60.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 )的联系。A.心理人B.认知上C.行为人D.道德上61.了解人际关系浓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是( )A.自我暴露程度B.相互评价C.情感卷入程度D.目光62.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 )。A.智慧B.真诚C.热情D.幽默63.( )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A.亲合B.利他关系C.依赖D.人际吸引64.在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中,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的是( )。A.熟悉B.互补C.邻近D.竞争65.“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这一现象表明人际关系遵守( )。A.相互性原则B.交换性原则C.自我价值保护原则D.平等性原则66.一般来说,人在( )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A.身体运动B.身体接触C.目光接触D.身体欠安67.在一项试验中,给被试呈现一组他人的面部照片,照片被呈现的次数不同,结果发现,照片呈现次数越多,被试越喜欢,这说明人际吸引受( )的影响。A.熟悉B.相似C.临近D.外貌68.一般来说,最能吸引人的人格品质是( )。A.热情B.真诚C.善良D.智慧69.一般情况下,最让人反感的人格品质是( )。A.自私B.虚伪C.古怪D.粗鲁70.“体语”不包括( )。A.身体接触 B.社会距离

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个体的行为,必须同时考虑其( )

A.情绪状态
B.过去的经验
C.个人特征
D.所处的情境

答案:C,D
解析:
勒温公式B=f(P.E)


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指( )。单选

A. 行为
B. 个体所处情境
C. 个体
D. 函数关系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 /基本概念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B(行为)=f(P个体,E情境)。


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 )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 素群。
(A)他的情绪状态 (B)他过去的经验
(C)他的个性特征 (D)他所处的情境


答案:D
解析:


勒温(1936)关于社会行为的公式B =f (P,E)中,E表示( )。
(A)行为 (B)个体
(C)个体所处的情境 (D)函数关系


答案:C
解析:


社会心理学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 )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A. 观察
B. 实验
C. 思辩
D. 归纳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 /社心历史
社心历史=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经验描述阶段]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更多 “2、《社会心理学》应考训练题” 相关考题
考题 单选题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必须同时考虑人和其( )。A 情绪状态B 过去的经验C 个性特征D 所处的情境正确答案:C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A、他的情绪状态B、他过去的经验C、他的个性特征D、他所处的情境正确答案:D

考题 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 )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A.他的情绪状态 B.他过去的经验 C.他的个性特征 D.他所处的情境 答案:D解析:

考题 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必须同时考虑人和其( )。A、情绪状态B、过去的经验C、个性特征D、所处的情境正确答案:D

考题 单选题勒温的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代表()。A 行为B 个体C 个体所处的情境D 函数关系正确答案:B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社会行为是由()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2009-11)A:社会因素 B:现实生活 C:周围环境 D:即时情境答案:A解析:

考题 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A、归纳B、观擦C、思辨D、实验正确答案:B

考题 单选题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A 他的情绪状态B 他过去的经验C 他的个性特征D 他所处的情境正确答案:C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 )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 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A)观察 (B)实验 (C)思辨 (D)归纳答案:A解析:

考题 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A、观察B、实验C、思辨D、归纳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