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30岁,突然呕血,黑便,阴道出血及全身紫癜,伴发热及贫血,血液检查:Hb70g/L,RBC2.3×10/L,WBC35×10/L,PLT38×10/L,此患者目前首选检查是

题目
患者,女性,30岁,突然呕血,黑便,阴道出血及全身紫癜,伴发热及贫血,血液检查:Hb70g/L,RBC2.3×10/L,WBC35×10/L,PLT38×10/L,此患者目前首选检查是

A.骨髓涂片检查
B.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C.Hams试验
D.Coombs试验
E.染色体检查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患者,女性,30岁,突然呕血,黑便,阴道出血及全身紫癜,伴发热及贫血。血液检查:Hb70g/L,RBC2.3×1012/L,WBC35×109/L,PLT38×109/L,此病人目前首先检查是( )

A.骨髓涂片检查

B.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C.Hams试验

D.Coombs试验

E.染色体检查


正确答案:A

第2题:

患者,男,15岁。反复呕吐,黑便,皮肤黏膜出血6天。检查:肝、脾无肿大,血常规血红蛋白60g/L,红细胞2.6×10/L,白细胞5.0×10/L,血小板43.0×10/L,骨髓象示增生活跃,幼稚型巨核细胞比例增加。其诊断是

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急性白血病
D.过敏性紫癜
E.脾功能亢进

答案:A
解析:
考点: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与发病机制:①血小板过量破坏:因急性型多发生在病毒感染的恢复期,故认为血小板破坏是由病毒抗原吸附在血小板表面,继之与抗体结合,或者是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血小板结合。慢性型发病前常无前驱感染病史,其发病可能由于血小板结构抗原变化引起自身抗体,这些抗血小板抗体作用于血小板抗原引起免疫性破坏。脾脏是这些被抗体被覆的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其次是在肝脏将其破坏。②抗血小板抗体:有两种形式存在,其一是血小板表面相关免疫球蛋白G(PA1gG),另一种形式是结合于血小板的免疫球蛋白C(PB1gG)。PAIgG与血小板膜的抗原部位结合后,加速血小板在单核巨噬细胞系内被吞噬破坏。
2.实验室检查:①血液:急性型发病时血小板计数可明显减少,常低于20×10/L。慢性血小板计数一般在(30~80)×10/L,计数在50×10/L以上时可无症状,<10×10/L可有广泛或自发性出血。血小板生存时间明显缩短,血小板功能异常。②骨髓:急性型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型巨核细胞比例增多,体积小,无血小板形成。慢性型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以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为主,体积正常,血小板形成减少。③血小板表面相关免疫球蛋白增高。
3.治疗:治疗的目的是控制出血症状,减少血小板破坏,提高血小板数。①肾上腺皮质激素;②脾脏切除;③免疫抑制:适用于激素治疗或脾切除后仍疗效差或无效者,以及用激素有禁忌证,又不适宜做脾切除者;④输血及血小板悬液;⑤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法。

第3题:

患者,女,28岁,突然呕血,黑便,阴道出血及全身紫癜,伴发热及贫血,血液检查:Hb70g/L,RBC2.3×1012/L,WBC1.5×109/L,PLT38×109/L,此病人的首选检查是

A.骨髓穿刺检查

B.染色体检查

C.Hams试验

D.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E.Coombs试验


正确答案:A

第4题:

患者,男性,发热38.5℃,全身有小出血点,头晕,乏力,经医院检查:血红蛋白80g/L,红细胞3×10/L,白细胞3×10/L,血小板70×10/L,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其发热的主要原因是

A.营养不良
B.缺乏成熟中性粒细胞
C.缺氧
D.出血
E.新陈代谢旺盛

答案:B
解析: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类贫血,以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其中,有防御功能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患者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

第5题:

患者女性,50岁。间歇性牙龈出血1年。体检:双下肢可见散在的出血点及紫癜,肝、脾不大。血红蛋白120g/L,红细胞40×10/L,白细胞5.5×10/L,分类正常,血小板15×10/L。

为确诊首先应进行
A.出血时间检查
B.凝血时间检查
C.骨髓象检查
D.血块退缩实验
E.细胞化学染色

答案:C
解析:
1.因为根据该患者的临床表现:自发性皮肤、黏膜出血,肝、脾不大,血小板计数减少,为确诊需进一步了解有无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所以首先应行骨髓象检查。
2.根据患者自发性的皮肤、黏膜出血,肝、脾不大,血小板计数减少,形成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减少,即可明确诊断为ITP。
3.因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血小板与抗体结合及阻滞巨噬细胞吞噬、破坏血小板,并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近期有效率为80%;脾切除的有效率为70%;免疫抑制剂一般用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脾切除无效者;输血小板仅仅是对症治疗;肾上腺盐皮质激素与本病的治疗无关。所以首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4.因为正常血小板为(100~300)×10/L,本患者血小板仅15×10/L,为预防消化道出血,应食少渣饮食,所以饮食不受限制不妥。

第6题:

患者女性,32岁。突然呕血、黑便及皮肤紫癜入院。血液一般检查:Hb65g/L,RBC2.3×10/L,WBC3.5×10/L,PLT38×10/L,此患者目前首选检查是

A、骨髓细胞学检查

B、Ham试验

C、Coombs试验

D、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E、染色体检查


参考答案:A

第7题:

患者女,体温38.5℃,全身有出血点、乏力、头晕。经检查:红细胞3.1×10/L,血红蛋白78g/L,白细胞3×10/L,血小板70×10/L,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其主要发热原因为

A.出血
B.新陈代谢旺盛
C.缺乏成熟中性粒细胞
D.缺氧
E.营养不良

答案:C
解析: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造血干细胞缺陷,核左移,白细胞生成少,易致机体受感染,故而发热,选C。解题关键:再生障碍性贫血急重型者多发热,体温在39℃以上,个别患者自发病到死亡均处于难以控制的高热之中,轻型者高热比重型少见。

第8题:

患者女性,32岁。突然呕血、黑便及皮肤紫癜入院。血液一般检查:Hb65g/L,RBC2.3×1012/L,WBC3.5×109/L,PLT38×109/L,此患者目前首选检查是

A.骨髓细胞学检查

B.Ham试验

C.Coombs试验

D.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E.染色体检查


正确答案:A

第9题:

某人牙龈及全身皮肤出血而就医。化验:血红蛋白100g/L,红细胞3.2×10/L,白细胞3.0×10/L;血小板20×10/L;骨髓检查:增生不良。应考虑

A.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B.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急性白血病
D.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E.脾功能亢进

答案:A
解析:
再生障碍性贫血为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所致的一类贫血,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该患者骨髓增生不良,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均低于正常,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特点。另外,患者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症状,贫血程度较轻;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者贫血多为主要表现,感染及出血均较轻。故应首先考虑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

第10题:

患者,女性,38岁,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常规显示:红细胞3.3×10/L,血红蛋白93g/L,白细胞5.2×10/L,血小板21×10/L。目前患者最大的危险是

A.感染
B.全身皮肤、黏膜出血
C.消化道出血
D.泌尿道感染
E.颅内出血

答案:E
解析:
患者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血象表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下降不明显,白细胞正常,因此目前对患者影响最大只能是血小板严重下降造成的出血,而在选项中B、C、E均为出血,但最危险的是颅内出血,因此E为最佳选项。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