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书论在古代书论史上堪称高峰期。作为六朝书论的总结,孙过庭《()》有着特殊意义,反映了书论的高

题目

唐代书论在古代书论史上堪称高峰期。作为六朝书论的总结,孙过庭《()》有着特殊意义,反映了书论的高度成熟,并成为书论史上的经典之作。张怀瓘的《()》、《书估》、《书议》堪称古代书论史上体系最详备的书学文献,是当时最完整的源流史论、书家批评论、书法审美论的专著。晚唐,张彦远的《()》汇辑了自汉以来许多书论名篇,为后世保存了许多可贵的书法史论遗产。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既然学习书论这么重要,那么,请简单介绍一下我国书论的大致概貌好吗?


正确答案: 我国书论著作,由于年代的久远和书法艺术的高度发展,所以留下的遗产十分丰富。约言之,汉魏六朝是我国书论发展的草创期,这一阶段虽说是我国出现书论专门著作的早期阶段,但它为我们留下的著述却是十分的丰富。较为著名的有汉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笔论》、《九势》,传为晋卫夫人的《笔阵图》,传为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十二章》、《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王僧虔的《论书》、《笔意赞》,梁陶弘景的《与梁武帝论书启》,梁武帝的《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答陶隐居论书》,隋释智果的《心成颂》等。
唐朝是我国书法创作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书法名家辈出,书法理论的发展,至此亦已奠定基础,所以,唐代是我国书论发展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书论,主要有欧阳询的《八诀》、《传授诀》、《用笔论》,虞世南的《笔髓论》、《书旨述》,唐太宗的《笔法诀》、《论书》、《指意》、《王羲之传论》,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蔡希综的《法书论》,徐浩的《论书》,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陆羽的《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韩方明的《授笔要说》,林蕴的《拨镫序》,卢携的《临池诀》,释亚栖的《论书》等。
五代时因为战乱关系,书家人物,屈指可数,其书论流传为众所周知的,只李煜《书述》等几人几种而已,是为书论的低潮期。宋时因为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书法所以中兴。但宋代书法因为崇尚意态,所以表现在书论上的,亦多以此为论述中心。其书论较为著名的有苏轼《东坡题跋》中的论书部分,黄庭坚的《论书》、米芾的《海岳名言》、宋高宗的《翰墨志》、陈槱的《负暄野录》、姜夔的《续书谱》、陈思的《秦汉魏四朝用笔法》、无名氏的《三十六法》等,是为书论的再生期。
元代则书家不多,书论亦只赵孟頫的《兰亭十七跋》、郑杓的《衍极》、陈绎曾的《翰林要诀》、吾丘衍的《学古编》等数种而已;明代则诗文潇洒,书法亦绚丽多采而不尚功力,其书论著作则以解缙的《春雨杂述》、丰坊的《书诀》、赵宦光的《寒山帚谈》、项穆的《书法雅言》、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为最著名。所以总的说来,元明是书法的平台期。
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恐怖和重视利用的两手政策,所以士人多钻在故纸堆里讨生活,这体现在书法理论上,就是著述众多且重考证,当然亦不排除他们在其他方面所作的探索。其著作的佼佼者有冯班的《钝吟书要》,笪重光的《书筏》、宋曹的《书法约言》、梁巘的《评书帖》,吴德旋的《初月楼论书随笔》、朱履贞的《书学捷要》、钱咏的《书学》、王澍的《论书剩语》、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刘熙载的《艺概·书概》、周星莲的《临池管见》、朱和羹的《临池心解》、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等宏篇巨制,洋洋洒洒,是为书论的中兴期。

第2题:

听说在六朝人的书论中,王僧虔《笔意赞》是较为著名的一篇,其内容有否值得介绍的?


正确答案: 是的,王僧虔的《笔意赞》虽然文字不长,但却提出了“书之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的著名论点,其内在实质就是说,书法创作不仅要有美观的外形,并且更要进一步有精神的内蕴。这两者虽说是辩证的统一,但却以内在的精神为主导。
接着,《笔意赞》中又谈到“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等话,介绍了书法创作时创作者必定要进入心忘记笔,手忘记写,心手双畅,杂念不生的境界,然后才能把字写好的创作经验。
在赞文中,王僧虔还进一步提出了“万毫齐力”和“骨丰肉润。入妙通灵。努如植槊,勒若横钉。开张凤翼,耸擢芝英。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等关键扼要的观点。说明作书时一定要使所有笔毫中的每一笔毫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把字写得骨格丰隆肌理细润,入神妙而通灵化。写直画“努”要挺劲得像长矛,横画“勒”要坚实得像铁钉。好比凤凰开张羽翼,灵芝耸秀英华一般美妙。要使得画粗的不感到重浊,画细的不感到轻飘。再则,字的向背起于纤微,死生别于毫发,从而说明了书法是一种何等微妙精密的艺术啊!

第3题:

南朝书论有:南朝宋羊欣的《()》、虞和的《()》、王愔的《()》、南齐王僧虔的《()》、南梁萧衍的《()》、陶弘景的《()》、袁昂的《()》、庾肩吾的《()》等。这些书论文字反映出当时书法美学和书法审美范畴的建立,确认了中国古代最初的书法批评标准,奠定了古代书学体系的雏形。


参考答案:《能书人名》、《论书表》、《文字志》、《书赋》、《观钟繇笔法十二意》、《与梁武帝论书启》、《古今书评》、《书品》

第4题:

唐代和尚擅长书法的很多,他们的书论怎样?


正确答案: 的确如此,唐代和尚擅长书法的很多,但留下书论,如前面所说怀素的“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等,却又确实不多,只亚栖、辩光等数家而已。
释亚栖留下《论书》一篇,其原文是:“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奴书,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语虽不长,但却提出了“书通即变”,“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奴书,终非自立之体”的重要理论。这使我们意识到,若要“自立”于书坛的话,必定要推陈而能出新,当然,这出新又必须来自深厚的传统功力,如欧阳询“自立”的来自变“右军体”,柳公权“自立”的来自变欧阳询体就是明证;如果死守古人成法,即使学得入木三分,和古人一模一样,也只能被称之为奴书,是立不牢脚的。其中的精神是很辩证的。
释辩光《论书法》如今所能见到的,只是记载在宋魏了翁《鹤山集》中的“书法犹释氏心印,发于心源,成于了悟,非口手所传”数语而已。把书法比作佛家的“心印”,提倡“发于心源,成于了悟”,并认为“非手口所传”。我们如果能一分为二的话,撇去其唯心的成分不说,则又可从另一侧面体会到学习书法必须发自内心的颖悟,因为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是“写心”的,因此,只有陶冶人的灵魂才能创作出意态超逸的作品来,而“口手所传”的毕竟只能是工匠的技法啊!

第5题:

略述周伯琦的书作、书论?


正确答案:周伯琦,元成宗大德二年生,明太祖洪武二年卒(公元一二九八年——公元一三六九年),享年七十二岁。字伯温,号玉雪坡真逸。饶州番阳(今江西波阳县东北)人。官至荣禄大夫、集贤院大学士。其篆、隶、真、草擅名当时。明赵琦美《铁网珊瑚》记载:“伯琦古篆得文敏公遗意,字颇肥而玉润可爱。”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认为周伯琦的篆书学自徐弦,行笔结体有隶味。他在康里子山的推荐下书写宣文阁宝,并题署了宣文阁匾。以后,皇帝又命令他摹写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和智永的《千字文》,并刻石存于宣文阁内。此外,他还有书论《论篆书》、《六书正伪》、《说文字源》等著作。书迹有《六书正伪篆文》、《四体千文》、《藏经铭诗》、《理公岩记》等传世。

第6题:

经介绍后,对历代书论的概貌已有了个初步印象,现在想听听对蔡邕书论的评介。


正确答案: 蔡邕的书论,主要有《笔论》和《九势》两篇。《笔论》主要论述书法家在书法创作时所应该具备的精神状态。论中如“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几句,就是说的书家精神状态如何,对于书法作品创作的成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迫于事势,影响情绪,那末即使工具再好,也会不顶用的。又如“欲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数语,则又从另一侧面,阐述了书法创作时既要胸怀澄静,意志自然,又要思想高度集中的辩证关系。只有把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创作效果。
《九势》是蔡邕论书的最为精彩的篇章,也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论书名篇之一。其主要贡献在于:①它在我国书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藏头护尾”的藏锋理论;②它又第一次提出了“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的中锋学说;③它还第一次提出了另外一些常见的用笔方法和结字方法,诸如“转笔”、“疾势”、“掠笔”、“涩势”、“横鳞”,以及“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等。总之,在具体的创作用笔方法上,《九势》为今后藏锋、中锋等运笔法则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其后的书论,虽对藏锋、中锋等学说有了进一步的探讨和阐述,但渊源所自,蔡邕是该被尊为鼻祖的。

第7题:

孙过庭在书艺和书论方面对中国书法有何贡献?


正确答案:孙过庭的草书,用笔圆熟自然,笔势遒劲奔放。结字取法魏晋,墨法精润。书法出于王羲之而又不被王羲之所束缚。宋代米芾《书史》说:“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米芾的话道出了孙过庭“不求法脱,不为法缚”的继承创新精神。他的作品有《千字文》、《北山移文》、《狮子赋》、《景福殿赋》、《蜀都赋》、《书谱》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书谱》。一方面,《书谱》是不可多得的草书佳作,另一方面《书谱》又是持论精辟的书法理论专著。孙过庭资料中所讲的著作,极有可能指的就是《书谱》。该书实际并未完稿,现存《书谱》仅为其开首部分,尽管并非全貌,但已使后人享用不尽。《书谱》阐述了各种书体的功用和特点,总结评价了历代书家的书技,提出了赏析标准和学习方法。宋高宗称赞它说:“妙备草法,手不少置。”清王文治《论书绝句》云:“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对孙过庭以极高的评价。

第8题:

在书论方面,王澍还有别的论说没有?


正确答案: 在用笔、结字之外,王澍于用墨、临古、篆书、楷书、行书、草书、榜书等也多所论述。现择要介绍一二如下:在“临古”上,他有两个主张:一是“临古须是无我”,因为“一有我,只是己意,必不能与古人相消息”;二是从“专精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开始,然后再“兼收并蓄,淹贯众有”,最后“自成一家”,否则只学一家,只能被“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在草书创作上,他认为写草书一定要“心气和平,敛入规矩,使一波一磔,无不坚正”,这样才算是不失掉“右军尺度”,如果稍一放纵,就会违背规矩改变正道,以致于“恶道坌出”了。基于这一认识,所以他认为米芾讥笑张旭、怀素的草书只好挂在酒店里头,“非过论也”。从辩证的高度,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却也是来之甘苦的。
在“论古”方面,他说魏晋人的书法“一正一偏,纵横变化,了乏蹊径”,不像唐朝人的“敛入规矩”而有“门法可寻”。至于他所说的“学魏晋正须从唐入”,看来却也并不完全一定这样。这又要我们灵活对待了。此外,他论古还认为“古人稿书最佳”,原因是写的时候“其意不在书”,这就常会出现“天机自动,往往多入神解”的效果。并举“右军《兰亭》,鲁公‘三稿’,天真烂然,莫可名貌”为例,也很是被他道出了些要妙。末了,他还说到“《争座》一稿,便可陶铸苏、米四家。及陶铸成,而四家各具一体貌,了不相袭。正惟其不相袭,所以为善学颜书者也”。说明善于学习古人,最后总得遗貌取神,才能开出自家面目,否则千人一面,只不过是奴书罢了。

第9题:

陶宗仪的书论《书史会要》一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陶宗仪不以书法名世,但对于古学无所不窥,尤致力于字学、书学。著书论《书史会要》九卷,对上起三皇五帝,下至元代的书法家及其书迹,进行了翔实的考证,精到的评析,用词简捷、准确、扼要,探源辟流,类比明晰,令人一目了然。《中国文艺辞典》(孙良工编纂)称此书“为书史中最重要的著作”。陶宗仪,浙江黄宕人。生卒年不详。元朝举进士不中,即开学馆,以教学自给。明朝洪武初年,官府屡次征荐其为官不应。闭门著书,著作甚多。

第10题:

什么叫书论?


正确答案:顾名思义,书论就是书法的理论,这是最清楚不过的。但就是在这最清楚不过的问题中,包涵着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不同解释。所谓广义的书论,就是指有关书法论著方面的一切文字,诸如书法史论、书家人物、书法品评、书法鉴赏、书法技巧、书法创作、法书题跋、碑版考证等等。狭义则专指书法创作的技法一项而已,也就是俗说的所谓“创作论”了。其内容大致包括择帖、临摹、执笔、点画、结字、布局、创作等。因为广义的书论牵涉面太广,所以我们这儿要谈的,主要还是以狭义的书论为主,只是有时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偶而也涉及一些其他方面,一旦问题说清,便言归正传了。

更多相关问题